有人說,老大最辛苦,老二最靈活,老小最有福。
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排行,似乎真的能影響命運。
那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幾的孩子“命好”?
多胎家庭一般能被說中。
一:老大
在很多家庭里,老大總是最早被“當成大人”的那個。
不是因為他(她)真的懂事,而是因為他出生得早——爸媽還年輕,還在摸索怎麼帶孩子。
爸媽有時候脾氣也急,想法也簡單。碰到不會處理的事,往往就衝著老大發火。
等後來養第二個、第三個,才慢慢發現,原來每個孩子,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出現一些特定的行為。
比如1歲多到處摳、拿到東西就往嘴裡塞;
2歲多不好好吃飯,非要用手抓,把飯菜扔得到處都是;
3歲多很叛逆,啥也要跟你對着干,嘴裡只說一個字:“不”。
爸媽懂了這些後,就見怪不怪了,對孩子溫柔了,有耐心了,也包容了。
可這個過程,老大卻已經熬過了。
有些老大,從小就“被要求”:
你是哥哥,要讓着弟弟;
你是姐姐,要照顧妹妹。
他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大人的角色”,變得懂事、獨立、有責任心。
但也正因為這樣,老大往往成長得最早,責任心最強,也最有擔當。
很多家裡的大事,最後都還是老大扛起來、做決定。
他們習慣了照顧別人,也更願意為家出力。
雖然不求回報,但其實,他們也需要一句“辛苦了”,一句“謝謝你”,一句“你真的很棒”。
如果你是老大,你可能懂那種“沒人管,只能靠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家有老大,也別忘了,他(她)雖然比別人大一點,但也還是個孩子,也需要被照顧、被看見。
二:老二
家裡有2個以上孩子的時候,老二總是那個“在中間”的人。
不是最大,不用負責照顧弟弟妹妹;
也不是最小,不會被特別寵着疼着。
很多時候,他(她)就像夾在父母目光之外的那一個,什麼事都輪不上第一個,也沒有特別的期待。
他看起來自由,其實孤單;表面上什麼都懂,其實最想被看見。
有句話說得貼切:“老二,是最會看人眼色長大的孩子。”
因為他們知道,想得到一點關注,不能鬧,要乖;
想讓爸媽開心,就得學着說話圓、做事穩。
有時候明明心裡難受,也會自己藏着掖着,因為一說出來,大人就回你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我一個朋友,是3個孩子里的老二。
她小時候就特別會“猜父母的心思”,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幹活。什麼時候別頂嘴惹爸媽生氣。
怕麻煩人的小心翼翼,其實就是很多老二的寫照。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很多老二更早學會理解別人,情商高、心思細。
出了社會,他反而比其他兄弟姐妹更能適應變化、處理關係。
他們不一定是最出風頭的,但常常是最讓人放心的。
只不過,這種“會懂事”的能力,有時候也是一種委屈——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堅強,而是因為太早學會了,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
如果你家有老二,不妨多給他(她)一點關注。
不是因為他們脆弱,而是他們常常太習慣不說話了。
哪怕一句“我愛你”,一句“我看得出來你很努力”,也許就是他們最想聽到的話。
三:老小
在不少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往往是“被集體照顧”的那一個。
爸媽已經不再是第一次做父母,經驗多了,脾氣也收了,養到老小時,往往更耐心、更溫柔一些。
加上哥哥姐姐也都大了,他們讓着、護着。
老小從一開始,就生活在比較“軟”的環境里,成長的路上,也少了很多磕磕碰碰。
很多人都覺得,老小“命最好”。
不幹活也沒人說,飯菜總可以吃到最好的那一份,犯錯也總有人幫着圓場。
家裡人常說一句話:“他還小嘛,不懂事。”
這句話像護身符一樣,常常能讓老小避開不少難題。
但慢慢長大以後,你會發現,那種“被寵愛”,其實也可能是一種“保護殼”。
小時候有人為他做決定,習慣了;
遇事有人擋在前頭,習慣了;
情緒來了有人哄着、讓着,也習慣了。
可等到真的需要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他一點不習慣了。
我認識一位阿姨,她家裡最小的兒子,從小被嬌着慣着,什麼都不讓他干,一句重話都不捨得說。
現在30多歲了,工作隔一段時間換一份,談對象也總不順。
阿姨有點無奈地說:“小時候誰都覺得,他是最有福的,可現在最讓我操心的,也是他。”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小,都會變得依賴,但“太順”的環境,確實容易讓孩子少了一點抗壓的能力。
所以,老小到底命好不好,不只看有沒有人疼,更要看他有沒有機會自己成長。
能撒嬌也能獨立,能被愛也能擔當,這樣的老小,才是真的“命好”。
一般來說,老大更獨立、有責任心,領導力更強,他們長大,更容易成為領導。
老二由於夾在中間,他們會讓自己更出眾、更優秀、也更有個性。他們長大,往往很努力,敢爭取。
老小由於被照顧、寵愛得多,他自由自在地長大。他性格可能更不羈。
他有可能被寵壞了,長大成就不大;
也有可能,從小的自由比較多,他天馬行空、想象力強、敢於創新和突破,當新事物來臨時,很能抓住機會。
你認為,排行第幾的孩子,命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