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開竅”的孩子是咋回事?“開竅”早與晚的孩子,誰更聰明?

“別擔心、你家孩子只是開竅晚。”

不知道各位屏幕前的網友,有沒有用過這句話安慰身邊的親朋好友。

比如,當他們因為孩子說話晚、走路慢、學習成績不好等事情而發愁時。

說實話,我是經常用這句話“安慰”他們。

然而,仔細想想,“開竅晚”真的僅僅是一句寬解他人焦慮內心,讓他人暫時放下擔憂的話嗎?

現實生活中,到底存在不存在“開竅晚”的孩子?相比“開竅早”的孩子,二者誰又更聰明一些呢?

想要弄清楚上面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開竅!

01 何為“開竅”?

在普通人看來,開竅就是孩子瞬間開了掛,對原來不理解、想不通的事,突然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和理解,彷彿原先缺的“那根筋”突然補上了

比如,原來學習數學很吃力,突然有一天就變得得心應手了,各種公式定理能夠輕鬆運用,解題思路也如泉涌般清晰……

再比如,原來在人際交往中比較木訥,突然有一天就懂得如何與他人更好地溝通和相處,朋友也漸漸多了起來……

在教育專家看來,開竅指的是孩子對外在世界的互動、對自然信息的接收、對問題的反應等方面突然出現的提升狀態。

這恰似搭建積木,通過一塊一塊地累積,當達到一定數量時,便能夠構建出一個全新且穩固的結構。

孩子在接收了大量來自外在世界的互動和信息,並累積到一定高度之後,其認知、理解以及應變能力就會經歷從緩慢的量變到顯著質變的過程。

02 孩子為何會突然開竅?

網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分享,他說,四年級以前自己就跟豬一樣,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倒數,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他也聽着像天書一樣。

可是,有一天跟朋友一起玩,頭無意中被撞了一下,結果打那以後,自己就突然感覺比之前清醒了,不僅能聽懂老師講的課了,成績也一路攀升。

對於他的改變,周圍老師和家長都評價為“開竅了!”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生活中與這位網友一樣,有類似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

他們都有同樣的特徵,那就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就“開竅”了,並且這種轉變往往看似毫無來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終於找到了兩個比較靠譜的解答。

第一: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打通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智力高低,主要與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數量和連接有關係。

即孩子大腦皮層中神經元數量越多、連接越緊密複雜,其智力水平就相對越高

而神經元的增長和連接,主要與孩子早期經歷的環境,吸收的營養以及適度的學習鍛煉有關。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接收到的刺激不斷增多,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不斷長出新的分支,形成新的連接。

就像高速公路一樣,起初可能只是簡單的幾條幹道。隨着建設的推進,分支道路不斷增加,將不同的區域更好地連接起來,通行效率自然會更高。

第二: 孩子認知框架構建起來了

所謂認知框架,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認識世界、理解事物的一套基本結構和模式

就像建造師想要建造一座大樓,首先要設計圖紙,對大樓的主體結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後才能依據圖紙逐步進行內部的細緻施工和裝修。

孩子的認知框架一旦構建起來了,就如同建造大樓有了圖紙,之前累積的大量的零碎的、混亂的、片段化的知識,就能很快的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被有序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認知體系。

03 “開竅早”與“開竅晚”的孩子,誰更聰明?

通常情況下,人們喜歡將“開竅早”與“聰明”聯繫在一起。然而,“開竅早”的孩子就一定比“開竅晚”的孩子更聰明嗎?其實並不是。

大量事實與調查研究證明:孩子開竅早晚與聰明與否並無多大關聯。

比如,擁有極高的智商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幼年時表現就非常一般。

他很晚才開始說話,家裡人一度擔心他的語言能力。上學後,成績也不突出,甚至有些學科表現得很吃力。

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他對物理學展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和天賦,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再比如,我老家一個鄰居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在班裡一直沒進入過中上游,初三留了兩年級才考上高中,高中留級一年才勉強考上一個二本。

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就是“腦子不靈光”,結果令人意外的是,他上大學後突然就像開了掛一樣,不僅當了學生會主席,而且400多分考上研究生,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現在一所985大學讀物理專業的博士。

由此可見,孩子最終成就如何,聰明與否,與開竅早晚根本沒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不要因為孩子學習不好就過於焦慮,因為有些孩子雖然看似不那麼聰明,但或許說不定哪天就突然開竅奮起直追了。

04 如何幫助孩子儘早“開竅”?

21世紀初,哈佛大學兒童行為學家Richard Weissbourd教授,曾進行過一系列的兒童大腦發育的研究。

結果發現:孩子10歲前,大腦有三次發育的高峰期,父母若能抓住這三次“開竅期”,做一些正確的事情,則可以幫助孩子儘早開竅。

第一次:0-3歲

科學研究發現,嬰幼兒在2歲左右,神經突觸發育成熟度就已接近達到成年人的水平。

2-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若能抓住這個階段,多跟孩子聊聊天、嘮嘮嗑,講講繪本故事,引導孩子溝通表達

就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皮層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躍,讓孩子的語言神經迴路得到更好的構建,助力孩子儘早開竅。

第二次:4-6歲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4-6歲的孩子,開始變得可以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會根據一些簡單的規律進行推理,在面對問題時能嘗試提出多種解決辦法……

比如,他們知道下雨了地面會濕,能發現圖形或數字的排列規律。

其實,這都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顯著發展的表現。

4-6歲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神經塑造的高峰期,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玩拼圖遊戲,閱讀邏輯推理類的繪本,進行角色扮演,下益智類棋牌遊戲等方式,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助力孩子早開竅。

第三次:7-10歲

腦科學研究發現:7-10歲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突觸修剪的過程,即去掉不必要的神經元連接,從而使大腦的神經網絡更加高效和精準。

這個階段,孩子的創造力開始蓬勃發展,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開闊,對周圍世界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同時,還能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通過提供多樣性的刺激,比如帶孩子參加各種音樂、藝術、科學等領域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助力孩子早開竅。

【寫在最後】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種子的類別不同,花期不同,有的花,開花早,結果早;有的花,開花雖晚,但不代表不開,不結果。

父母若能耐心等待,精心照料,我相信每一顆種子都能發芽、開花、結果,最終綻放出屬於自己獨特而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