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年紀的媽媽,請在2024年布局自己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無論現在的生活怎樣,我們都有重新塑造自己的機會。

2024,願媽媽們看到自己的價值,認真生活,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土豆媽

最近看到一位退休媽媽重啟人生的故事,讓我既敬佩又羨慕。

愛琴本是一位普通媽媽,相夫教子,辛勤工作,操持了大半輩子,終於將兒子撫養成人。

誰也沒想到的是,57歲的她竟拿起了畫筆,逆襲成為一名畫家。

年輕的時候,她做過售貨員,開過刺繡廠,但和畫畫都毫不沾邊。

年過半百的她,花了3年時間,刻苦鑽研、潛心向學,創作出了200多幅作品,並在61歲舉辦了自己的個人展。

如今,她不僅收穫了大批粉絲,還得到了許多知名畫家的讚賞。

她的經歷,無疑也是在告訴媽媽們:

不管年齡多大,身份如何,我們都可以重塑自己,活出精彩。

接下來的2024年,如果你也想改變,想提升,想過得更鬆弛更自在,那就一定要趁早布局自己。

關於孩子:

與其雞娃,不如自雞

網上曾流傳着這樣一個笑話:

這世上有3種笨鳥,第一種是先飛的,第二種是懶得飛的,第三種最可恨,自己不飛,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拚命飛。

你是否也曾像第3種鳥那樣,把自己的期待和追求都放到了孩子身上?

四川有一對父母,在女兒大學畢業後,強制她去考公務員。

可女兒志不在此,考了5年還是沒能上岸。

更讓人唏噓的是,在父母持續的逼迫和接連失敗的打擊之下,女孩行為舉止越發怪異,最後檢查竟然確診為精神分裂。

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個例,類似的父母實在太多了:

逼着孩子考第一,99.5分也要被罵;

用無數課外班將孩子的時間填滿,一刻也不能停歇;

傾家蕩產也要買學區房,把孩子送進名校……

可結果呢,父母精疲力盡,孩子不堪重負,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

孩子一個個都被逼出病來,父母還覺得是孩子太矯情太脆弱。

想起知乎上有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其中有一條高贊回答:

“這句話並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

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里折騰自己。

因為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

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了你的孩子從哪裡開始跑,往哪跑,怎麼跑。”

我們努力的終點,才是孩子人生的起點。

與其一味“雞娃”,不如拚命“自雞”,既能給孩子積累代際資本,又能為孩子樹立榜樣。

進家門後,不玩手機,少看電視;

有空多讀幾本書,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格局;

在家裡打造閱讀角,營造書香氛圍。

多在自己身上使點勁,比硬逼孩子有效多了。

關於心態:

遠離焦慮,擺脫內耗

有心理學家曾接診過一個“問題男孩”。

男孩平時總是會莫名地頭暈、難受,整個人也煩躁不安,吃了很多葯卻不見效。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心理學家發現,男孩的癥狀其實和媽媽過度焦慮有關。

從小到大,媽媽對他的成長充滿了各種擔憂,每天放學都會不停地詢問男孩:

“你今天怎麼樣?你過得開心嗎?有沒有同學欺負你?”

哪怕上了高中,還是要問“你在學校吃的好不好?每天都穿什麼衣服?”

在這種氛圍之下,男孩整個人都變得非常焦躁,精神負擔也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便出現了心理問題。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媽媽的焦慮是會傳染的。

一個焦慮的媽媽,性格難免急躁,情緒也會不穩。她自己對一切都充滿了恐懼和擔憂,自然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包容和關懷孩子。

而被焦慮籠罩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有不安、壓力和窒息,真的很難獲得幸福和自信。

想要遠離焦慮,擺脫內耗,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少看社交媒體,很多焦慮其實都來源於攀比;

定期給自己“放假”,哪怕每天半小時,或者周末兩小時,歇下來喘口氣;

接納自己的能力邊界,允許自己有“做不到”“管不了”的時候;

經常默念5個字“這是正常的”,孩子有問題是正常的,惹麻煩是正常的,我們自己不完美也是正常的。

只有媽媽鬆弛下來,才能給孩子提供關愛和能量。

關於生活:

與其抱怨,不如掙錢

我有個表姐,名校畢業,長相漂亮,事業也發展得不錯。

但結婚之後,她便在家做起了全職太太,每天洗衣做飯,忙的蓬頭垢面。

她常常會埋怨,孩子太不懂事、老公也不負責、公婆又不幫襯,但卻從來沒想過要去改變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意外發現丈夫出軌了。

她心裡難過,卻不肯離婚,甚至還低身下氣地去哀求對方。

沒想到,丈夫卻直接把離婚協議書甩在了她臉上。

就連孩子也說“要跟着爸爸過”,因為嫌棄她“什麼都不會,只會跟爸爸要錢”。

離婚後的她終於醒悟,不再整天自怨自艾,而是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賺錢”上,重回職場、做兼職、搞副業……

上次還看到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以前老想着自己有多悲慘多不幸,現在才知道,一味抱怨沒用,卡里有錢才最實在。”

是啊,沒有錢的女人,遇到變故只能痛哭流涕,一點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哪怕付出再多,在別人眼裡也只是“無用的中年婦女”。

作家亦舒曾說:

“一個女人沒有經濟能力,才是萬劫不復。

記住,勤奮工作,努力節蓄。”

好好掙錢,是一種人間清醒;兜里有錢,才是最大的底氣。

別再怨天尤人,認真生活,努力打拚,我們的靠山只有自己。

關於健康

好好睡覺,堅持運動

有人問,當媽後你最怕什麼?

我說,最怕的是自己病了、老了、不在了。

記得紀錄片《人世間2》里,有一位35歲的女教師不幸患上了乳腺癌。

面對病魔,她總是面帶微笑,積極樂觀,可唯獨只要提到4歲的女兒,她就忍不住崩潰大哭。

“我不能聽人家說小孩,不說孩子我都沒事,一說孩子我就難過,很難過。”

“我的寶貝還那麼小,今後她可怎麼辦啊?”

為了女兒,她苦苦和癌症對抗了2年,可最終還是失敗了。

不敢想象,我們若是倒下了,誰來陪孩子長大,護孩子周全呢?

年齡越大,牽掛越多,我們才越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是多麼難能可貴。

當媽以前,我總是喜歡暴飲暴食,忙的時候飢一頓飽一頓,還特別喜歡熬夜,動不動就通宵追劇。

那時候總覺得身體不會那麼脆弱,所以使勁折騰。

但當媽以後,我不敢生病也不敢任性,不是怕病痛折磨,而是怕孩子現在沒人照看,以後無人可依。

記得有一陣,我經常性頭痛,三番四次想去檢查卻又不敢,唯恐自己查出什麼大病。

後來被家人硬拉着去醫院,才知道是長期熬夜和睡眠不足導致的。

那次之後,我再也不敢胡亂糟蹋自己身體了。

因為我知道,我的身後還有孩子、有愛人、有父母。

千萬別再透支健康了,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務必好好愛惜身體:

按時吃飯,認真對待每一餐;

規律作息,早睡早起,尤其是不要熬夜;

堅持運動,瑜伽、慢跑、爬山等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定期體檢,不舒服不要硬抗。

要時刻記得,照顧好自己,才是對自己對家人最大的負責。

關於婚姻:

放養老公,富養自己

前段時間,和兩個當媽的朋友出去玩了一趟,沒帶老人和孩子,真的是特別爽。

以前總想着,旅行就要帶着全家老小一起,長輩們辛苦一輩子了也該享享福,小輩們出門少也要去見見世面。

然後全程不是考慮老的就是照顧小的,而另一半不但幫不上忙,還總是抱怨連天,使勁拖後腿。

最後自己累的夠嗆,旅行也變成了遭罪。

這次不一樣,趁着周末我們把孩子扔給了老公,徹底“撒手不管”。

然後給自己定了間不錯的套房,一路上想去哪就去哪,想吃啥就吃啥,不用顧慮任何人。

好好享受了幾天之後,鬱悶少了,心情好了,又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中了。

《母親進化論》一書中曾說過,為人母者一定要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自我關懷”。

可是很多媽媽們卻恰恰搞反了,她們總是優先考慮老公和孩子,自己卻在不斷地妥協和犧牲。

給老公和孩子買吃的穿的再貴也捨得,自己喜歡的東西猶豫了很久卻還是沒買;

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家庭,卻從不去打扮自己、豐富自己,失去了所有的愛好、社交……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伴侶如何對你,都是你教的。

你總是虧待自己,對方也會習慣了忽視你;你懂得善待自己,對方自然也會在意你珍視你。

你先愛自己,別人才會來愛你。

在能力範圍內,多給自己買禮物;

培養業餘愛好,插花、畫畫、瑜伽、練字都可以;

學習一項新知識或者新技能,為自己賦能;

遠離消耗自己的人和事,斷掉不能滋養自己的關係。

當你把精力都放在“富養自己”身上,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和煩惱都會迎刃而解。

過去的我們,可能並不完美,時常迷茫,時常出錯,甚至不知不覺失去了自我。

但就像梅耶·馬斯克說的:

“人生不需要被設限,你會越走越寬,在任何年紀只要不放棄,生命都有無限精彩。”

身份和年齡,不是困住我們的枷鎖。

重要的是,你敢不敢用行動去改變自己?

2024,願你我都能重新布局人生,清理掉負能量,活出自我,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