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有了新的育兒煩惱,他家孩子最近像是着了魔似的,讓他干點什麼都會反問媽媽:“我做了這件事之後,你給我什麼獎勵?”
這令朋友很苦惱,感覺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朋友的一番苦水,讓我想起了這幾天看到的一個新聞。
已經上中學的女孩在一次考試上取得年級第30名的成績(全年級1200人),晚上吃飯時,孩子將好消息公布,全家人都很為孩子高興,爺爺更是激動地將賣廢品得的、還沒捨得花的錢獎勵給了孫女。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孩子學習進步,老人欣喜想要鼓勵孩子,人之常情,但是用物質獎勵的方法激勵孩子,真的能激勵到孩子的心坎兒里嗎?這不免就要打個問號了。
藉著這個新聞,咱們就來說說給孩子獎勵的話題吧~
獎勵 模糊孩子行為意義
獎勵,是個管教孩子時,行之有效的辦法。平時孩子懶得做、不想做、不會做的事情,只要給點獎勵吸引,娃立馬兩眼放光,乖乖照辦!
別誤會!孩子的積極性並不會因為你的獎勵引導而提升,反而會因為獎勵而逐漸喪失!
心理學中有個特別的現象,叫做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就此議題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中召集了兩組隨機分配的學生,並讓他們分別去猜一樣的謎題。
第一組被提前告知,猜謎會得到獎勵;第二組則隻字未提,就是單純猜謎。
答題後,兩組學生都有相應的休息等候時間,而這,才是真正的實驗。
研究人員竟發現:
●第一組學生沒有任何獎勵承諾,在休息時間仍然想着的是猜謎時的情景;
●第二組學生,因期待獎勵,早就忘了謎題,等着拿獎。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句話,給出了相應的解釋:
當孩子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是會感覺到內感報酬,如果此時提供外部刺激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孩子的吸引力。
想想平時咱們是不是也會這樣?當看到孩子對一件事情有了主動性、或者是取得了什麼樣的好結果,我們就會忍不住想要用獎勵,去激勵孩子更進步一點、更有驅動力一點。
孩子還處於需要引導行動力的階段,經常性的獎勵式教育,會讓孩子誤會獎勵是自己去做某件事的結果一部分。
那麼孩子則會對自己為什麼要做某件事、承擔某個責任的概念很模糊,形成一種完成=有獎勵的慣性思維。
獎勵 讓孩子失去主動性
獎勵,實則是一種藉助外力推着孩子前進的方式,這種方式短期內有效,可能隨着孩子長大,慾望變多,孩子可能會胃口變大。
當慾望沒有被充分滿足時,孩子就沒有行動的驅動力!
武志紅老師說過:“用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被外部動機驅使,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有位網友曾分享過父母對自己實行獎勵教育的故事。
圖片來源知乎網友回答,侵刪
小時候的她,想買什麼,都需要通過行動賺取獎勵的方式實現。
一開始,考高分、做家務都可能得到相應獎勵,她也很受用,直到後來,父母開始不主動獎勵,她也會開口要......
就像是一個水滴石穿的洞,這個慾望的洞被父母的獎勵越填越大,她長大後,回想起兒時的親子交易模式,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獎勵教育磨滅了鬥志。
被推着走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逐漸失去自主力和自驅力,他們沒有方向,只有前方的一步步獎勵等着他們去賺取。
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養成內心空洞、毫無自我價值體現、人生目標、失去滿足感的孩子。
可以獎勵 但要正確使用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會問,平時孩子有好表現的時候,那怎麼做才能給孩子鼓勵表揚呢?還能不能給孩子獎勵了?
獎勵是一種激勵孩子的方式,但是咱們一直強調的都是不可凡事都用獎勵去推着孩子走,適當給孩子獎勵無可厚非,但切記要用對了方式。
01 共同制定獎勵計劃
兒童心理學家維吉尼亞.M.希勒曾有過這樣一個建議:可以通過制定獎勵方案,幫助孩子體驗良好行為帶來的益處。
這個理念融合到平時我們對孩子的獎勵中,是非常實際可行的。
我們可以激勵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前提是這件事是孩子自己預期內的目標或者是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通過獎勵讓孩子去做父母想讓做的事情。
這二者區別很大。
落實到實踐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制定獎勵計劃,以孩子為主,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引導孩子去為了自己想要去做的、一段時期內的正向目標,制定獎勵。
這個獎勵可以是一頓大餐、一件孩子很期待的事情等等,我們可以盡量去引導獎勵的性質可以是一件令孩子產生滿足感和快樂感的事情,少用物質、玩具。
既然制定了獎勵計劃,孩子要儘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小目標,父母答應了孩子,也應該說到做到,可不要反悔耍賴哦。
讓孩子樂在其中、慢慢進步,才能讓獎勵有了激勵的意義。
02 精神獎勵三段論
家庭教育專家王宏老師針對獎勵也有一個建議,更是一種激勵孩子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名為鼓勵三段論。
當孩子某件事情、某個行為做得很好,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步驟進行精神獎勵。
Step1.對孩子具體說出你看到的孩子的某個表現。
舉個例子:
“晚上吃完飯,媽媽看見你主動就把碗送回廚房,還洗乾淨了。”
Step2.向孩子說出你的感受。
舉個例子:
“媽媽看到你的表現,覺得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幫媽媽分擔洗碗,進步特別大!”
Step3.引導孩子大腦植入好行為的概念。
舉個例子:
“你已經可以想到吃完飯去送自己的碗,還把碗洗乾淨了,而不是一放下筷子就去看電視,你是怎麼做到的呀?”
父母在與孩子進行精神鼓勵的互動時,也是在加深孩子剛才好行為的過程,強化好行為帶來的正面力量。
這種滿足感和快樂讓孩子有積極的心理暗示,無形中幻化成孩子日後重複此類好行為的動力,是多少物質性獎勵都換不來的。
獎勵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希望孩子能擁有自驅力!
我們要明白的是,真正能讓孩子擁有自驅力的不是外部力量,而是通過興趣、觸達內心的激發才能轉化成內在動力,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才是最好的獎勵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