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子的旅行》
小的時候看過一個繪本,叫做《一個豆子的旅行》,講述了一顆豆子在人體內的旅行過程,繪本畫出了這顆豆子從吃進去到排出來的線路,從而讓我們了解了人的消化系統。
剛看到《一個原子的旅行》書名的時候,我以為也是這樣的一本書,講一個原子的種種變化,我還設想了一下碳原子的變化,我調動了我所有關於碳原子的知識儲備,想到了二氧化碳、碳酸鈣、生命、葡萄糖和我們今天經常測的核酸,我預想到了碳在生命之間的循環轉變,我甚至還想到了碳在無生命和有生命之間的循環,於是我胸有成竹地等待着這本書來驗證我的猜想。
我猜到了循環,但是我沒有想到這個循環的過程居然會如此之漫長,轉換居然會這麼一環接着一環,從100多億年前到今天。這個龐大的結構震撼了我,我也瞬間明白了當年連學校教育都拒絕的作者約翰·巴尼特在《元素周期表》一書中看到這趟旅行時的炸裂感,當你發現你的身體你的思考你的大腦,居然能和100多億年前的一個原子連接起來的時候,你怎麼可能無動於衷?
至少,你腦子中的那個碳原子DNA也要顫抖,找到組織的感覺油然而生。
作者在致敬頁上致敬了三個人,一個是直接啟迪了這本書的普里莫·萊維,是他把一個純粹理科的素材,賦予了人文的色彩,提煉了這個世界的時空普遍聯繫,他把碳原子放在了自己《元素周期表》一書的最後,這不是終點,而是“元亨利貞”的“貞”,是又一輪循環的開端。在這個意義上,碳原子的旅行和我國哲學體系的《易經》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
因為碳原子的旅行已經浸潤到了作者的生命之中,所以我們能看到他用化學的方法去看世界,他致敬妻子的這一句話,是理科生的浪漫,是碳原子的勝利:“還要感謝伊索爾德,我最好的朋友、妻子、老師,她讓我的化學分子得以再次建構。”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如果讓《生活大爆炸》的艾米去掃描一下他的大腦皮層,一定能看到,某個區域在閃閃發亮,屬於科學家的浪漫,真的令人羨慕。
作者感謝的另一個人是他的母親,因為他的母親教會了他畫畫,而他正是用畫筆為我們勾勒出了碳原子的震撼。
《一個原子的旅行》,全書都是用碳素筆畫出的黑白畫稿,作者的繪畫非常大氣,以大片的黑色或白色為底色,然後以大量密集的對比色線條繪製出爆炸的光芒、星雲體系、碳酸鈣質塔、顆石藻、石灰岩等,很多頁面上根本沒有文字,就是用大的色塊和線條構成的,讓人們在這黑白強烈對比的無字頁面中,藉由碳原子的傳承,去感受世界的滄海桑田白雲蒼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