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是懷着好奇或憤怒點開這篇文的,請你相信,給我三分鐘,你就知道我說的是對的。
前幾日,在商場看到一幕。一個穿着綠化公司T恤的母親帶着約5歲的小男孩逛玩具店,孩子看中了一輛越野車,堅決要買。母親看了看標價,600塊,搖了搖頭。
小男孩不依,大聲說:“買,我就要買!”
媽媽吃力地抱起男孩,打算快速離開。哪知,小男孩連續幾巴掌,狠狠打在媽媽臉上:
“不,我就要買!”
這位媽媽臉被打紅了,卻仍舊笑眯眯地哄孩子:“乖寶,我們先回去,媽媽今天沒帶那麼多錢,等爸爸回來,我們再買,說話算數。”
周圍看熱鬧的,有人不以為然,有人搖搖頭。這如果換成是我,立馬一個巴掌扇回去,還哄他!
要知道,窮人家的孩子,一味溺愛,就是傷害。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誠以為然。
被父母寵成“天下第一懶”的楊鎖,就是最好的例子。
河南信陽羅山縣,楊家老兩口多年來相依為命,本以為此生無後,不料老來得子,頗為高興,取名楊鎖。
貧寒之家又添新丁,生活自然是苦上加苦,只是這苦和楊鎖沒半點關係。
平時,老兩口自己吃鹹菜饅頭,省錢給兒子買蝦買肉;害怕兒子走路會磕到碰到,父親用籮筐挑着走,整整挑了八年;擔心兒子寫作業累着,那就不寫,結果,楊鎖初中沒畢業就被退學回家。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10多歲的孩子,父母還給他喂飯。
在農村,大多10歲的娃都已是一個勞動力了,即使不能幹重活,家務活也會幹得有模有樣。
可楊鎖顯然不是,他活得養尊處優,真的活成了“小祖宗”。
命運無常,楊鎖4歲時,父親癌症過世;18歲時,母親也因“勞累過度”離世。
父母都離世了,按理說,楊鎖也該懂事了,可結果卻出乎意料。
親戚鄰居一次次介紹工作,楊鎖總是干幾天就走,最後回家,躺平。
他變賣家產,坐吃山空,懶得打理自己。親戚鄰居們如果送來做熟的飯菜,他扒拉吃完;如果送的是生菜,他寧可讓菜腐爛變臭,也懶得做熟吃。
最終,23歲的楊鎖,因為懶,將自己活活餓死。
楊鎖是個極端的個案,但窮家富養的故事,屢見不鮮。
農民工劉亮夫妻(化名),春節不回家,在外擺地攤賣年貨,希望多賺點錢,結果9歲多的兒子在家打遊戲,2天內將父母賺來的1.2萬元揮霍一空。
無論是楊鎖還是劉亮家的孩子,他們原本都應該懂得,家境艱難,父母這般辛苦,不說努力學習,最起碼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解憂,家境也會慢慢變好。
“窮不過三輩”是句老話,說的正是家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孩子,奮發圖強,積極向上,改變現狀。
舉個我家的例子。
小時候,我家很窮,媽媽經常生病,爸爸農忙之餘做木匠,家裡4個孩子,交完公糧,谷和米糠經常要拿去換錢給我媽看病,每年一家人的口糧都有困難。
每到青黃不接的5月,我家都要到處借穀子作口糧,實在借遍了,沒辦法,6月初,我家總是第一個收割稻穀的。
那時的稻穀,還有很多青殼,其實是秕谷,大大影響收成。
更難過的是每年夏天,正值酷暑,烈日炎炎,別人家嫌太陽毒,把他家的水田包給我家插秧苗。
一整天,我們4兄妹彎腰躬背在泥水裡趟,晚上一個個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這倒沒什麼,讓人有些受不了的是,包田給我們的人家,他們或鄙視、或優越、或同情的眼光,還有年關時,討債人鼻孔里哼出的傲慢。
可能正因為這些遭遇,後來,我和小妹都考上研究生,弟弟考上本科。
多年後,我們都在南方上班,成為鄉親們眼裡有出息的人。
當年,和我同班的李同學,更是厲害,他是名副其實的“寒門貴子”。
李同學的爸爸只會種田,媽媽是個精神病人,妹妹聽力有問題,真正家徒四壁,幸虧姑姑在縣城,偶爾接濟一下他。
1998年,李同學考上清華大學數學系,入讀研究生後,轉入計算機系,現在深圳某知名公司任高管,家庭幸福、事業有成。
對窮孩子來說,在雨中,沒有傘,就要努力奔跑。
對努力奔跑的孩子來說,窮不再是宿命,而是人生的磨刀石,只為了能跑向更廣闊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還是忍不住發問:那些人,明明家裡窮,為什麼還要百般寵溺孩子?
窮家富養孩子,根源在於父母教養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盲區。他們對孩子盲目的愛,基於兩大心理因素:
一方面,出於補償心理。
父母認為家裡條件不好,孩子和同齡人比會自卑,為了讓孩子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於是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一些無理要求。
父母有求必應,孩子漸漸習以為常,不懂感恩和尊重,看不清家庭真實狀況,逐漸養成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
另一方面,源自保護心理。
父母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孩子吃苦,恨不得替孩子承擔一切苦活累活。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生存、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只能變成像“吸血蟲”一樣依附父母的“巨嬰”。
近期引發熱議的兩名高材生:出生湖南農家,42歲“啃老”8年的博士李明亮;還有同樣出生農家,54歲“啃老”18年的北大博士張進生,他們都靠申請低保,才解決基本生計問題。
這兩位跳出“農門”的高材生,卻淪落到比普通人還不如的地步。
究其原因,都是從少年起,父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只要成績好,不用干農活、自理能力差、不愛跟人說話等,通通無關緊要。
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懂人情世故,走出校門後,根本無法適應社會。
窮家父母,自身和家庭條件都有限,該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呢?
窮家父母要承認自家家境不如他人,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真實情況,才能激發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感,這是孩子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基礎。
家境貧寒沒什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引導孩子自尊自愛,不妄自菲薄,自信樂觀,才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強大內驅力。
窮家父母也不用擔心讓孩子獨立會吃苦。該狠心時要狠心,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讓孩子面對真實社會的苦難,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成長,至少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否則,再好的成績,再大的出息,都是空談。
生在窮人家,父母待孩子,更要看長遠。父母應該給孩子尊重之愛、獨立之愛,而不是寵溺之愛。
正如某教練所言:“從長遠利益考慮,讓孩子從小適度地知道一點憂愁,品嘗一點磨難,並非壞事,這對培養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或許更有好處。”
為了孩子未來的富足人生,窮人家的孩子,真的請你別再無原則寵愛了,我們寵不起!
-END-
作者:陌桑欣聞
編輯:丹尼爾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遼寧巨嬰劉思琦:16歲吃飯靠人喂,每天花銷過萬,如今過得怎樣了
1994年,一河南老農欠債不還,法院找上門,暴露了特等功臣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