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兩個孩子的豆媽,有着多年教育經驗,有心理諮詢師證書和家庭教育諮詢師證書,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雞娃”的問題。
天天上補習班和天天玩的孩子,差別有多大?不只是成績差異。
你們聽說過一個網絡詞“雞娃”嗎?
“雞娃”是指父母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讀好書、考出好成績,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
你們身邊有這樣的父母嗎?
別的且不說,就說我家豆的同學。
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我是萬萬沒想到一個個兩三歲的娃娃是怎樣負重前行的。
我家豆三歲時,送她去上學,來得早了點,幾個家長坐在教室的墊子上拉扯着閑話。
我是屬於不善於交際的寶媽,邊看着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邊聽他們說話。
聽了大概20分鐘,我下巴都要驚呆了。
他們的孩子除了早教,還另外報了英語、繪畫、思維、游泳……
也就是一周七天,課程全部塞滿。
他們在互相交流着哪個學校好,哪個老師上課認真……
末了,有個家長轉頭問我給孩子報了哪些課程?
我微笑着回答“只有早教和游泳。”
她一臉茫然地繼續問“其它都沒學嗎?小孩子的起跑線是不能輸的,還是要多報一些課程。”
然後幾個家長附和地點點頭,很贊成的樣子。
我微笑着不再說話,說什麼呢?完全不在一個教育層面。
那一刻,她們無法理解我的雲淡風輕,同樣的,我也看不透她們那麼鉚足了勁地為孩子報班的“激動”心情。
她們在為自己的選擇得到附和而無比開心,就像私底下達成了某種“契合”,覺得這事兒就得這麼做才對。
說到這裡,講一個鄰居孩子的事情,缺失陪伴的逆反心理。
中考之前的某一天半夜,我的鄰居家吵翻了天。
摔碗的聲音在寂靜的夜裡顯得異常尖銳,哭喊聲連綿不斷地傳進耳膜,我估計整棟樓都醒了。
他們扯着嗓子說話,加上房子隔音不是很好,說的內容一清二楚。
父母是做生意的,早出晚歸,還經常出差。
家裡時常只有奶奶和孩子。
孩子從小的家長會,學校的親子活動都是奶奶參加。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只有過年那段時間。
他們覺得努力掙錢養家,給孩子好的生活環境,陪不陪伴有什麼關係。
因為陪伴的缺失,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想法,擅自做主給她規劃生活。
而她,正好處在青春期,情緒相對來說比較敏感。
她故意和父母對着干,周末玩到很晚才回來,然後爭吵、嘶吼,發泄着情緒。
她是在用她的方式表明她存在的意義。
情感的維繫是雙向的,也是靠時間一點一點累積的。
自由生活
我女兒的周末從來不是在各種學校里度過,是在大自然、在鄉村田野里奔跑。
她見過田坎上的螞蟻搬家、森林裡的蘑菇、樹上的鳥雀、河裡的魚、還捏過兔子的耳朵……
她聽過蟬聲、知道公雞打鳴是在凌晨、聽過傍晚水牛的叫聲……
她在山谷溪流里漂流、在河坑裡抓泥巴、在篝火旁跳舞……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盡情玩。
遊樂場也好,田間鄉野也罷,玩得暢快就行。
在玩的過程中,很多生活知識都學了。
有一次我女兒看到螞蟻成群結隊的搬東西,她很好奇,蹲在地上看了很久。
她問我“媽媽,螞蟻它們在幹嘛呀?”
我回答“它們在搬家呀。”
她又問“它們為什麼要搬家?”
她會一直問問題,直到搞清楚為止。
這種知識點她會記得比較牢,因為她看到了實物,活靈活現的實物。
詢問孩子的需求
有時候我們也要適當詢問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把他們當小孩子對待。
去哪兒玩?玩什麼?
一家人也要一起討論,孩子的想法也很重要。
有時候我問我女兒,周末是去動物園還是遊樂場?
她會用手托着腮幫子認真地想,然後選擇。
她自己選擇的地方,她會頗有興趣。
對於孩子來說,讓他們參與做決定,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
他們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像個小大人了!
我朋友的教育觀念和我不一樣,她總是給孩子做選擇。
她覺得這麼小的孩子能做什麼抉擇?終究還是父母說了算。
有一次去她家玩,她女兒正在練習鋼琴,彈得挺好的。
我問她是不是很喜歡彈琴?
她說“是我媽喜歡,她讓我學,我自己選擇的話,選架子鼓。”
她媽媽在旁邊嘀咕“一個女孩子學什麼架子鼓,彈鋼琴多有氣質。”
這之後大半年,有一天朋友來串門,又說起這事。
她說她女兒沒學鋼琴了,去學架子鼓了。
她說看着她打架子鼓的歡樂模樣,心裡有點難受,早應該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
聽到這裡,很欣慰,至少朋友還是尊重了孩子的決定,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童年只有一次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不能片面地說孰是孰非。
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毋庸置疑的。
只是我們是不是應該稍微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一下,去問問他們想要什麼?
“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個“起跑線”能不能轉換一下,改成引導,而並非強制。
7歲進入小學以後,有那麼多課程,有那麼多作業,一直到大學畢業,或者再讀研究生博士。
往後學習的壓力一刻也不曾減輕,他們快樂的童年,7歲之前,為什麼還要剝奪?
正如胡適先生所說的那樣,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生育他們,並非操控他們。
我們這輩子完不成的夢想也不要強壓到他們的頭上。
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給予的應該是愛和陪伴。
我們的責任是培養他們的三觀,正直做人。
至於以後的路,他們自己走,自己摸索。
大人平鋪的路並不是暢通無阻,有些障礙並不能提前預知。
靠的是累積的應變能力和判斷力,這些是靠孩子們自己探索的。
最後想說一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盡情讓他們瘋玩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