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幼崽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個存在,當小寶寶睜着大眼睛,奶聲奶氣地仰頭和你說話的時候,真的是要把人的心融化。
有時候小朋友的一些操作,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當面對萌娃的時候,大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好像也變成了孩子。
剛剛學會用手機的萌娃:我不認識字,發語音行嗎
電子通訊設備現在是很普及了,不少的寶寶兩三歲就會使用手機了,有時候玩手機玩的比一些大人還流暢。
但是還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玩手機的時候總是會碰見一些不認識的字,這時候就會鬧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笑話來。
被親小姨嘲笑文盲的可愛寶寶
小朋友用媽媽的手機跟小姨交流,跟小姨問了一聲晚安之後,又發了一條語音說:“小姨能不能不發字啊,我看不懂字。”
可以說是很可愛的回答了,小姨也損侄女毫不留情,依舊倔強地用文字回復寶寶:“文盲啊”。可以說只有親小姨能這麼幹了吧。
同款還不認識字的寶寶
小寶寶還沒上幼兒園,認識的字不多,許多寶寶都是同款聽不懂。這位寶寶還發了一個委屈到流淚的表情,真的是委屈都溢出屏幕了。
小姨們也都遷就萌娃,只好給寶寶發語音了。
爆笑溝通神招數——拼音大法
對於已經認識拼音,還不認識字的寶寶,小姐姐也想出一波神操作,堪稱教科書式爆笑回復。
小姐姐回復寶寶,直接自己用拼音,而且還細心的標註了聲調,這下不只寶寶可愛,大人也是可可愛愛的。
文字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的媽媽為了讓寶寶上學認字更輕鬆,很早就開始教孩子學習認字了。但是過早教孩子認字,並不是一件好事。
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反對機械、大量、提前教兒童識字識數。
1)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
美國有一位媽媽,因為幼兒園教孩子認識字母,把幼兒園告上法庭,並獲得索賠1000萬美元。
在孩子不認識字之前,“I”可以是一根棍子、一隻筆;“O”可以是籃球、月亮和太陽等等。
但是一旦強行把孩子的思維固定,孩子就不會再把思維發散,只知道這就是一個字母。
2)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抗拒
在孩子有限的認知力,提前讓孩子認字,孩子會對知識產生抗拒感,一旦看見讓孩子心煩的文字,孩子就會很焦慮,還有可能形成閱讀障礙。
孩子認字是人生道路上必須經歷的事情,什麼時候讓孩子接觸認字比較好呢?
什麼時候開始教寶寶識字
教育學家孫瑞雪認為,孩子在4-5歲左右,開始進入認字敏感期。
在認字敏感期,孩子會主動尋找文字和物形的配對,這個階段的寶寶往往會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小腦瓜里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媽媽在這個時間段的任務就是,多帶寶寶接觸新事物,引起寶寶對文字和知識的好奇,讓學習融入進生活。
可以通過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寶寶自己看書,有不懂的寶寶自然就會問媽媽怎麼讀。
在孩子5歲以前,孩子是不太能理解隱藏在文字深層的內涵。比如很多孩子從小就會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但是你要問他們懂什麼是向天歌,他們是不明白的,只是把文字背下來。等慢慢地長大,大腦發育的更好,孩子們通過學習就能明白這首詩的意境了。
教學不要強制,順其自然就好,別總想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拔苗助長從古到今都不被提倡,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孩子會還給我們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