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閱讀,豐富人生。親子閱讀,則是最高級的家庭儀式。為了讓女兒愛上閱讀,黃淑健規劃家庭圖書角,組織成立“小小讀書會”,制定一年閱讀100本書有獎打卡計劃,循序漸近將閱讀融入女兒的生活。在黃淑健家裡,每天晚飯後會一起看書,享受恬靜的閱讀時光。近日,黃淑健家庭獲評2020年重慶市十大最美書香家庭稱號。
家庭檔案
媽媽:黃淑健,氣象編導
爸爸:楊笛,企業銷售
大妹:楊濱菱,9歲,金山小學四年級
二妹:楊沚欣,6歲,三之三愛加麗都幼兒園
營造親子共讀場景
讀書,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多年來,黃淑健家庭一直在用心點燃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那一行行字、一本本書,承載着一切美好的品質,在這個家庭中生了根。
當問到為何會如此注重培養女兒的閱讀習慣時,黃淑健解釋到,原因之一是眼下高考語文佔比越來越重的大形勢,原因之二是因為閱讀之於人生,影響深遠。一本好書,可以引導人細細地品味美妙的文字,可以靜靜吸收他人寶貴的智慧,那些有關於堅持、勇敢、正義、善良的品質,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深入小小的心靈。
黃淑健家庭的閱讀啟蒙,從大女兒楊濱菱一歲多時開始。起初,以繪聲繪色講繪本為主,每日堅持。父母有聲的講解,結合顏色豐富的繪本畫面,讓孩子樂於翻書,樂於傾聽。黃淑健說:“閱讀繪本能幫助孩子擴充語言詞彙,培養閱讀習慣。讀繪本的時候,父母的聲音越有趣,孩子對於繪本故事就越有興趣。”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黃淑健引導女兒每天閱讀10到20頁書,堅持閱讀打卡,每讀完10本、20本書就會有獎勵。
黃淑健也意識到,孩子意志力薄弱,不可能自己做到堅持。要讓她真正愛上閱讀,家長以身作則尤為重要。因此,從孩子一年級開始,每天晚飯後1小時是全家人的固定閱讀時間,奶奶、爸爸、媽媽和兩個小朋友人手一本書,或在沙發上、或在檯燈下,全家人集體遨遊於文字的海洋。黃淑健說:“固定閱讀時間,但不要固定閱讀地點。書桌前、沙發上、床頭都可以是閱讀的場所。因為在閱讀習慣培養的早期過程中,需要讓小朋友意識到的是,閱讀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完成一項任務。”
從繪本過渡到全文字閱讀的時候,大女兒楊濱菱來到了閱讀瓶頸期。為了讓女兒堅持閱讀,黃淑健陪着女兒一起共讀一本書。倆人你讀一頁我讀一頁,遇到故事情節不精彩,女兒不想讀下去的時候,黃淑健就會全文朗讀,而女兒只需要聽就好。她堅信耳朵里有故事,也是一種堅持的方式。
帶着思考去“悅讀”
在女兒二年級時,黃淑健組織成立了“小小讀書會”,每周末邀請十多個家庭,帶着小朋友一起先進行採摘、寫生等體驗活動,再將互相分享活動體會;然後小朋友各自大聲朗讀自選書目5分鐘,最後一起分享閱讀體會。活動靈活有趣,所有小朋友都熱情高漲,在邊玩邊學中對閱讀產生興趣,讓閱讀成為“悅讀”。二年級上期開始,黃淑健夫妻倆還為女兒制定一年閱讀100本書有獎打卡計劃,在完成50本時,可以獲得自己喜歡的用品或是一次短途旅行;完成100本,則可以提合理範圍內的任何要求。對閱讀本身的愛,成為了楊濱菱的內驅力,去年她閱讀書目130餘本,今年已閱讀92本,看到自己讀過的書堆成小山,近似自己身高的高度,她感受到了滿滿的成就感。
在黃淑健看來,讀書給人帶來愉悅感,能讓人學會思考。切忌死讀書,讀書時要多思考,去猜想、驗證、總結,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此外,讀書不在於數量之多,要注意廣度和深度,細細體會好書帶來的價值。從2018年開始,黃淑健每天和女兒一起梳理閱讀筆記。諸如今天看的故事有哪些內容?怎麼去概括?喜歡哪個情節?怎麼評價主人公?一系列的讀後溝通,讓女兒學會深層次閱讀,學會整理整本書的框架脈絡。從而提高概括能力,加強書本與學科的應用,最終使閱讀習慣成長為一種語文能力。
大量的閱讀積累不僅讓楊濱菱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數學理解也更為容易,在班級中成績排名靠前。對此,黃淑健說:“只要課本吃透、閱讀抓好,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孩子的成績就不會太差。”
現在,楊濱菱在班裡組織成立了學習旋風小組,每天下課及午休時間都和同學一起複習鞏固當天的課堂所學,近期還創辦了新聞社,成為了班裡的小記者。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615-616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