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把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看完我的內耗神奇消失了

2025年04月17日21:30:07 育兒 7591

知乎上有人問過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看歷史紀錄片?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

你覺得過不去的事情,紀錄片中的古人早在幾百年前就經歷過;

你怎麼都看不破的迷瘴,他們也早已有了應對之法。

央視這部新出品的紀錄片《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就把語文課本里李白、杜甫、孟浩然等11位唐朝詩人的人生經歷,一一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看懂了他們的人生故事,你便能知道如何解決困擾你的難題,再多的內耗,都將不藥而癒。

1

如果你覺得人生不幸

命運多舛,就去看看王勃

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不幸。

他們認為任何困難都是上天對自己的刁難,任何痛苦都是阻止他們前行的絆腳石。

卻不知,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一個人經歷了他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坎坷命運。

紀錄片中說道,王勃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 年,如煙花般短暫,又如山路般崎嶇。

他少時便被人譽為神童,17歲時又被授予“朝散郎”的職務,捧上了國家的鐵飯碗,可謂是風光無限。

然而登高必跌重,王勃命運的轉折很快就來了。

在一次鬥雞比賽中,他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引得競相傳閱。

可唐高宗本就對鬥雞非常反感,看了王勃的文章,更是火冒三丈,直接將他趕出了長安。

央視把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看完我的內耗神奇消失了 - 天天要聞

王勃的人生迅速從高峰跌到了谷底,他心中的陰鬱可想而知。

之後幾年,王勃一直在各地遊盪,尋找可再次入仕的機會。

名將裴行儉看中了王勃的才華,便再給了他一次機會,讓他補官。

沒想到,王勃又因此捲入了“私殺家奴”案中,差點被殺。

好在恰巧碰上天下大赦,這才得以逃過一劫。

面對這諸多的變故,王勃抱怨命運了嗎?

沒有。

他說:“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只要心中有期望,一切就都還來得及。

只可惜的是,還沒等王勃再出發,他就溺水身亡了。

不過,王勃的處世態度,卻能給身處黑暗的我們一點啟發:

人生海海,沒有誰,能夠輕鬆抵達人生的彼岸。

但若一直抱怨命運,我們便只會在原地掙扎。

若坦然接受生活浪潮的拍打,我們才有可能藉助浪潮的力量,橫渡苦海,登臨彼岸。

記住:生活里永遠藏着生生不滅的希望,只要你不放棄,你遇到的所有不幸,都會轉化為好運。

2

如果你覺得無人理解

倍感孤獨,就去看看李白

杜甫在《夢李白》里寫道:“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這十個字,寫出了李白瀟洒、豪放、浪漫的背後,虛無、寂寞、無人理解的痛苦人生

紀錄片《李白篇》中,講了李白少年、中年、晚年三個時期的人生理想。

20歲時,他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42歲時,他又說:“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

57歲時,他仍在說:“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一生的夢想,就是建功立業,兼濟天下。

然而,他這個夢想,一生都沒有得到別人的理解,也沒有機會可以讓他去實現。

他離夢想最近的一次,是他憑着才氣成為皇帝的座上賓。

那時他以為,自己的抱負就要實現了。

然而,皇帝卻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寫寫清詞的御用文人,不肯重用他。

李白不甘心過這樣的生活,忍耐了一年後,他就決然離開了。

央視把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看完我的內耗神奇消失了 - 天天要聞

此後,李白一直遊歷各地,登山臨水,尋幽訪勝,慢慢學會了與孤獨相處。

哪怕只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山中,李白也會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其實,哪裡是山懂人的感情,只是他已經學會了與孤獨和解,覺得天地萬物皆可與自己為伴。

再孤獨的日子,也能被他過出詩意與清歡。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孤獨是生命的底色,每個人都是奔走世間的獨行客。”

我們既然生在世間,就會不可避免地與孤獨交鋒。

身為獨立的個體,他人也自然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們。

總會有一些時刻,我們會陷入孤寂之中,倍感痛苦。

這個時候,你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受生命的孤獨。

就算無人相伴,你也可以活成自己的靈魂伴侶,在孤獨的歲月里,感受生活的清歡與溫柔。

3

如果你覺得生活苦不堪言

熬不下去,就去看看杜甫

杜甫的一生有多苦呢?

有人說:“看杜甫的人生,讀杜甫的詩,你會覺得杜甫的身上,寫滿了一個成年人一生的悲歡。”

紀錄片中說道,杜甫也曾出身名門,他的青年時代,是在盛唐社會中度過的。

然而,等他一頭扎進社會裡時,他就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

先是科舉考試,幾次都沒考上,再之後,一直支撐他經濟來源的父親,也溘然長逝。

杜甫不得不獨自扛起生活的重擔,為此,他只能四處奔走,贈詩獻賦,以求得到一次權貴舉薦入仕的機會。

多年以後,他終於得到了一個管理門禁鎖鑰的職位,然而安穩日子還沒過幾年,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他又再次失去了所有,只能帶着一家四處流離,躲避戰亂。

後來他輾轉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搭建起了一間草堂。

他才在此地過上了一段相對快意的日子,還用輕快的筆觸寫下了這首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央視把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看完我的內耗神奇消失了 - 天天要聞

在他眼中,命運加諸他身上的諸多苦難,與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和黃鸝啼鳴柳樹間的景緻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眼前生機盎然的景象,便足以讓他忘卻一切煩惱。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的人生,也是苦不堪言的。

但越苦的時候,我們越要忍,越要去從生活的苦澀中擠出一絲甜。

就像作家辛迪·芬奇所說的:“我會允許一切自然發生,並將之視為生命最曼妙的風景。”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百分百的滿分人生。

只有接受苦難的發生,而後儘力生活,我們才有可能迎來人生的轉機。

4

如果你屢屢被否定

需要被治癒,就去看看孟浩然

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求別人的認可,一旦被別人否定,就會心結難解,鬱鬱寡歡。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建議你跟着紀錄片,去看看孟浩然的一生。

孟浩然年輕時,便不被世俗所拘。

當別人都在要求他考取功名,出人頭地時。

他卻捨棄了功名利祿,捨棄了官冕車馬,選擇了隱居山林。

當時很多人都說他不務正業,甚至連他的父親,也完全不能理解他的做法。

可孟浩然沒有在意這些,他經常在月明之夜暢飲,醉卧在花叢中,享受自然的美好。

就這樣過了6年多的時光,他父親辭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孟浩然才上京求官。

在京城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他不被皇帝待見。

可孟浩然依舊沒有抱怨,而是轉身南下吳越,遊山玩水去了。

再之後,他就索性隱居田園,過上了平靜的小日子。

在此期間,他還創作出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成為唐朝第一位布衣詩人。

央視把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看完我的內耗神奇消失了 - 天天要聞

孟浩然在當時,被親友,被皇帝,被世人否定,可他依舊將一生活得無比恣意。

就像這部紀錄片中所說:“人生在世,就是要對得起當下的自己。”

而你我活着,又何必為了他人一兩句不中聽的言語而內耗不已呢?

人這輩子最舒服的活法,就是隨心所欲,從心而行。

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整個人生的重心。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腳下的路要自己走,你做什麼,不需要別人來評判。

往後餘生,你就大膽地走自己的路,別管是非功過,任由別人去評說。

《菜根譚》中講:“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很多事情,我們只要轉一下心念,便不會被內耗所困。

如果在今後的日子裡,你再被某些事困住,為某些事憂思不已,不妨看看這部《大唐詩人傳》。

看懂了這些詩人的人生經歷,你便能以更開闊的格局、更高的視角看待人生。

到那個時候,世事紛紜於你,也不過是一陣輕煙而已。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着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