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鞏題名趵突泉
文/李壽謙
一派遙從玉水分,
暗來都灑歷山塵。
滋榮冬茹溫常早,
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傍行似鑒,
最憐沙際涌如輪。
曾成齊魯封疆會,
況托娥英詫世人。
這是曾鞏的詩《趵突泉》。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也稱南豐先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曾鞏和弟弟、堂弟、妹婿一起參加科考。曾鞏和弟弟、堂弟、妹婿六人進士及第,“曾家六進士”轟動一時。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曾鞏任濟南知州。到任後首先剿匪反霸,保百姓平安,深得民心。二是興修水利除水患。因濟南泉眼眾多,地勢南高北低,每逢下雨,泉水湧入內城,出現百姓戶戶積水現象。曾鞏考察了濟南地理狀況,組織群眾在城北水門基礎上修建一道石牆。又加築水閘調控水位,還在城南城西疏通河道,修建新渠,城外洪水倒灌的問題得以解決。又修建堤壩,稱“百花堤”,後稱“曾堤”。解放後濟南市政府在大明湖畔建曾鞏紀念館,以此紀念曾鞏。
曾鞏初到濟南後,看到水流湍急的泉水跳躍不息,覺得命名為“趵突泉”最為合適。於是在《濟州二堂記》中,首次將趵突泉記錄在文章中,從此,“趵突泉”之名為眾人所知。
作者用清新的筆觸,描述了趵突泉的水源,周圍的環境,泉水沏茶的味道,泉水的樣貌和歷史典故,讀後彷彿身臨其境。
讀着這首詩,彷彿聽到泉水噴涌流淌的響聲,聞到了泉水沏泡的茶香。最後齊魯封疆的典故和娥皇女英的傳說,令人浮想聯翩,心曠神馳。
曾鞏還寫過一首詩《夜讀》:
孤燈獨坐夜深沉,
萬卷詩書伴我身。
不求聞達於諸侯,
但願心中明理真。
《夜讀》以讀書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渴望。開篇兩句“孤燈獨坐夜深沉,萬卷詩書伴我身。”描繪了夜讀的場景,展現了詩人的孤獨與專註。後兩句“不求聞達於諸侯,但願心中明理真。”則表達了詩人對名利的淡泊和對真理的追求。鼓勵人們要追求真理,淡泊名利,保持內心的清明和純真。
學習古聖先賢的詩文,了解他的生平業績,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今天新的時代,發揚光大祖國的傳統文化,堅持四個自信,在共築中國夢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