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十而立。
三十歲,應該樹立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穩定事業。
可是仍然有很多人,到了三十歲,還一事無成,好像什麼都做不好。既沒有遠大的目標,也沒有做成一件像樣的事。
可能很多人,要等到三十歲才開始慢慢覺醒,因為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會慢慢擔起身上的責任。
但人往往又是後知後覺的,人只有經歷得多了,遇到了許多挫折,看清了許多人,才會慢慢把目光從外面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關心自己的成長。
這樣再過幾年,等到三十五歲的時候,很多人才真正地清醒。
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開始確定自己的目標。
所以,從35歲開始,我決定富養自己。
1.不再內耗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從30歲開始,身體狀況急劇下降,記憶力不好,皮膚變差,很多時候都感覺力不從心,好像力氣一下子耗光了一樣,整天迷迷糊糊的。身體狀態不再像二十多歲那會,那樣活力滿滿。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嚴重的可能陷入抑鬱。
我們想改變,但是卻不得其法。
在心理學上,造成這種狀態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過度的精神內耗。
余華老師說:“精神內耗,說白了就是自己心裡的戲太多了。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而精神內耗的人群中,已婚婦女佔了絕大多數。
因為結婚後,女孩子就自動進入妻子的角色,然後做了母親,加入了另一個大家庭,她的身份轉變得太快,以至於還沒有心理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
在絕大多數家庭,女人一天除了工作,還要做家務,處理丈夫家的人情事故,照顧孩子,顧及丈夫。
特別是生完孩子之後,女人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就要面臨一大堆事,身心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
瑣碎的事太多太多了,把女人一天的時間佔據得滿滿的。
再加上女人會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丈夫、孩子、以及一些家庭瑣事當中,投入了就想要得到好的結果,丈夫和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時,就會責罵他們,也會陷入自我懷疑,更會被他們說埋怨。
女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家人們不會理解,他們只會覺得女人事多,為什麼一定要按照女人的要求來做。
所有的這些事加在一起,讓女人不斷地消耗自己,從身體到心理,沒有一件事不消耗女人的心神。
特別是當媽媽後的女人,精神內耗相當嚴重,這直接影響到女人的身心健康。
那麼該擺脫這種困境呢?
唯一的方法只有放手。
不讓瑣碎的事打擾自己,不入心,就不內耗了。
世界很大,風景很美,人生很短,不要蜷縮在自己的一小塊陰影里。
走出陰影,你會發現外面陽光萬里。
不要再陷在自己的負面情緒里,
不要什麼都看不慣賊,看不慣這樣看不慣那樣,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出力還不討好。
老公再不好,也有可取的地方,孩子縱使有許多壞習慣,他也是天真可愛的,老人再不好,他還能活幾年。
少聽、少看、少管,少言。
把自己放在心上,專註於自己,少關注別人。
哪怕這個人是你的伴侶、父母和孩子,他們有他們的人生,你管也不來,還不如還他們自由,說不定還得一句好。
專註自己,讓自己獨自美麗不好嗎?
2.不再注重外表
年輕時我覺得做得最愚蠢的事就是買了堆便宜的衣服和一堆廉價的化妝品。
衣服雖多,能一天一換,但卻給自己貼上了廉價的標籤。
而廉價的化妝品,把自己的皮質都搞差了。
現在我早已經不在乎外面那層皮囊了,沒有內在的涵養,外貌再好,用再多的化妝品,衣服再精緻,也不過是一副空殼而已。
這是我三十歲以後才悟出的道理,與其花那麼多的時間注重外表,不如多花點時間修養內心。
所謂相由心生,內心富足的人,給人的感覺是舒服,是驚艷。
現在的我對着裝只要求舒服和質量,夠穿就好。
不再迎合別人的喜好,也不再看今年流行什麼,自己想怎麼穿就怎麼穿,怎麼舒服怎麼來。
自己舒服,就是在取悅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
化妝品也不怎麼用了,只用一點寶寶霜,保持皮膚的濕潤即可。
人生苦短,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何必為了別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3、多讀書,滋養自己的靈魂
富養自己,不在外表的穿衣打扮,而在從內修心開始。
心態放平,看不慣的事別管,看不慣的人看。
保持心平氣和,樂觀積極就好。
多讀點書,讀書會讓自己的內心平靜溫和。
毛姆說:養成閱讀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讀文學,我知道人世間的許多溫情,但也有着許多的苦難。讀文學作品,是一次次地體驗別人人生的過程。讀得多了,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在文學中都能找到同類。
結果的好壞是什麼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不管完美還是不完美,只有等到生命的最後時間才知道,但到那時候,早已經釋然了吧!
讀歷史,我們會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歷史都出現過,雖說經史為鑒,但是我們卻無法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即使發生了,
歷史是殘酷的,它推動着人類的進步,卻又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悲劇。
歷史都有遺憾,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讀心理學,了解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習慣,提升自我認知,能夠改善人際關係,對自我進行調節。
讀哲學,知道了萬事皆有因果,非人力所能改變。
無為而治,學會放下,不再執着,才是正確的道路。
多讀書,才能把自己勸明白;多讀書,才能開闊心胸,不再糾結於小情小愛;多讀書,才能讓自己多一條出路。
用讀書來滋養自己的靈魂,修養自己的身心,才是富養自己的最高境界。
35歲的年齡,一切都剛剛好,正是人生的起點。
從現在開始,不再只注重外在,而應該轉向內求。
要富養自己,才能把自己調整好最好的狀態。
富養自己,做一個充滿陽光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