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
面對衝突時,選擇退讓;遭遇不公時,學會忍耐。
但現實最無情的一面恰恰在於,很多時候,忍讓並不能換來尊重!
多少人一再地退讓和寬容,最終卻只換來得寸進尺和變本加厲。
因此電影《教父》中才說: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地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別人之所以敢在你身上做壞事,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你給了他們“權利”
你的沉默,被當成了默許;
你的退讓,被看作了軟弱。
人性就是如此,欺軟怕硬是本能,得寸進尺是常態。

1、做人不能太軟弱
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尊重和感恩。
你以為自己的退讓、妥協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尊重。
殊不知,一味的軟弱和順從,只會助長那些欺軟怕硬者的氣焰。
甚至,你若好的毫無底線,他就敢壞的肆無忌憚。
正如曾經聽過的一個語言故事,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大雪紛飛,一個阿拉伯人在溫暖的帳篷里,正準備休息。
這時,走來一頭駱駝,掀開門帘詢問,能不能讓自己把頭伸進來,因為外面太冷了。
善良的阿拉伯人同意了。
沒多久,駱駝又把自己的前腿伸了進來,又過了一會,駱駝把後腿也伸了進來。
對於駱駝的各種請求,阿拉伯人一直不忍拒絕。
最後的結果就是,駱駝仗着他好說話,把自己整個身子都擠進了帳篷,而阿拉伯人被擠出了帳篷之外,最後凍死在了雪地里……
生活中,這樣的事也比比皆是。
有時候越是退讓,別人就越覺得你好欺負。
心太軟,被當成軟弱可欺;
態度柔,被當成任人擺布;
好說話,被當成沒有主見……
古語有云:“人弱被人欺,馬弱被人騎”,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需要保持溫和,但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原則。
做人,一定不能太軟弱。
否則,只會被生活踐踏得體無完膚。

2、好心,未必會有好報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每次有人向他求助,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
每次有人傷害他,一句道歉就能讓他釋懷;
每次問他意見,他總是說“沒關係”、“都可以”。
時間久了,在別人眼裡,那個人就真的成了一個毫無原則、逆來順受的人。
在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中,就有這樣一個角色,他就是高里奧老頭。
當他被兩個女兒榨乾積蓄時,不僅沒有怨言,還繼續為她們付出,甚至賣掉自己最後的財產來滿足她們的奢求;當女兒們對他冷漠無情時,他不僅沒有憤怒,反而自責地說:
“是我沒有給她們更好的生活,她們這樣對我也是應該的。”
當女兒們陷入困境時,他又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哪怕自己已經一無所有……用巴爾扎克的話來說:
“他像一條被榨乾的甘蔗,連最後一點甜味都被吸走了。”
人生在世,如果好心過了頭,就是愚蠢。
正如《奇葩說》里所講:“善良是很珍貴的,但善良沒有長出牙齒來,那就是軟弱。”
而軟弱的後果,就是一旦你無法再給予,那些被你“寵”壞的人不僅不會感激,反而會對你冷眼相待,甚至落井下石。
這是人性的殘酷,亦是人心的涼薄。
所以,不要讓自己毫無底線的善意,滋養出一群貪婪的吸血鬼。
一味地遷就退讓,只會讓人覺得你軟弱可欺。
要學會像余華說的那樣:
“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玫瑰只有帶刺,才不會被隨意採摘。
做人亦是如此。成為一個有原則的人,才是成年世界裡最智慧的生存之道。

3、真心要給對的人
“生而為人,真誠至上”,這仍是我至今深信不疑的一句話。
可我更明白,凡事都要有分寸,需量力而行。
真誠也一樣,必須有自己的界限和底線。
對你好的人,要真心相待;對你虛偽的人,趁早遠離。
記得有一次朋友聚餐,小林帶着自己親手做的點心前來分享。
這時,有個朋友冷嘲熱諷地說:“現在誰還吃這種手工點心啊,超市裡買的多方便,味道也不差。”
換做別人,可能會選擇沉默不語,而小林沒有這麼做,她直接回敬了一句,並且從此再也沒和這個朋友來往。
這不禁讓我想起曾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個問題——
你從哪一刻開始決定不再輕易付出真心的?
其中一個高贊的回答這樣說道:
“我從未決定不再真誠,只是決定不再對誰都掏心掏肺。”
深以為然。
你對我虛偽,我何必真誠;你對我敷衍,我何必認真。
做人,該轉身時就要轉身。
學會保護自己,便是善待自己;懂得適度付出,才會贏得尊重。
任何時候,都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了自己。
因為時間會揭穿虛偽,歲月會驗證真心。
以後你就會明白,生活中真的沒有幾件事情,值得我們搭上真誠、耐心、信任和尊嚴。
所以,少和那些不值得的人與事糾纏。
善良只有給了對的人,才能換來珍惜;
真心只有給了對的人,才不會叫浪費。
餘生不長,務必請你為自己的真誠加上底線。

正所謂善良有度,過則為害。
不想真心被踐踏,付出之前心中就要有一把尺。
量好自己的底線,也稱好他人的真心。
唯如此,才能在這複雜的世界裡,既溫暖他人,也能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