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很多父母陷入了誤區:以為孩子最怕的是打罵,其實不然。
不可否認,打罵確實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一定傷害。但是,打罵留下的“痕迹”不會太久,總有一天會過去。
相反,孩子會對一些無形的傷害更為敏感和恐懼。這些傷害,大多都是父母無意中的言行舉止,或者家庭氛圍產生的。
不想讓孩子活在擔驚受怕中,影響他們日後的身心健康,這些他們害怕的事情,父母是時候了解了。
這些事情,孩子幼小的身心承受不起
第一種:被忽視
相信父母都聽過一句話:無聲的冷漠,最傷人。
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愛與關注,是他們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倘若父母因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而表現得特別冷漠、忽視或者疏遠時,他們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不安。
這種情感的疏離,比任何一次打罵體罰都要深刻的多。因為它直接觸及到了孩子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他們瞬間沒有了歸屬感。
送給父母的溫馨小建議:
要學會積極反饋:即便孩子犯錯,也要在批評之後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而不是直接冷處理。要讓孩子知道,錯誤可以被原諒,愛也不會因此減少。
要用肢體接觸表明愛意:一個簡單的擁抱,或一次愛意的親吻,這些簡單的小動作都是傳遞愛意的有效方式,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第二種:被比較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同樣的老師差距怎麼那麼大?”
“這麼簡單的小事情,別人都能做好,你怎麼就不行呢?”
這樣比較的話語,父母在養娃途中應該沒有少說吧?初衷,只是希望以此激勵孩子,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努力進步。
可大多時候都會適得其反,孩子只會聽表面的意思,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壓根不會深入分析父母的來意。
到最後,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被嚴重侵蝕,少得可憐的自信也會慢慢變成自卑,對生活、對學習失去興趣。
送給父母的溫馨小建議:
要學會肯定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父母要做的是挖掘自家孩子的有點,進而表揚和肯定他們,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自信。
要學會共同設定目標:沒有誰生來就很優秀,與其各種比較奧園,不如與孩子一起制定實際可行的目標,鼓勵他們為目標而努力。
第三種:被不公平對待
自從二胎和三胎政策放開後,很多家庭都積極響應,不公平對待很容易出現在這樣的家庭。
父母嘴上說著“一視同仁”,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壓根就做不到。
就算是無意中的偏愛,也會讓孩子覺得特別不公平。尤其是偏愛表現在資源分配、情感關注或者是評價標準上,孩子會更加難過。
被偏愛的孩子,他們會恃寵而驕,變得特別自私;而不被偏愛的那個,可能每天都活在憤怒和自我懷疑中。
送給父母的溫馨小建議:
要學會明確規則:多家庭子女,一定要制定明確的家庭規則,這不僅僅是在約束孩子,更是在保護他們。執行規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誰也不準特殊。
要學會平衡情感:家裡孩子多了,父母難免會有不公平的時候,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父母要學會反思,努力做到平衡每個孩子,讓他們都得到想要的重視。
第四種:被高壓控制
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幟,各種控制和規劃他們的生活。
很想說一句:孩子是人,不是機器,更不是誰的附屬品。
有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甚至都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一切都必須聽從大人的意見。
倘若孩子不聽話,就會被扣上各種不好的帽子。這樣的愛,真的會讓孩子覺得幸福呢?當然不會,只會讓人感到窒息。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只會讓孩子缺乏基本的自主性,甚至還可能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只想着逃離父母。
送給父母的溫馨小建議:
要學會適度放手:結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逐步給予他們做決定的權利,讓孩子多一些實踐的機會,進而學會獨立思考,這才是真正愛他們的方式。
要學會尊重差異:想讓孩子變優秀,這樣的想法沒有錯。可問題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理應學會尊重差異,尊重孩子的選擇。
寫在最後:孩子最怕的不是被打罵,而是被父母比較、控制和不公平對待。若是真的愛孩子,就請父母多考慮細節,重新調整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