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看《凡人歌》,劇里沈琳的一場戲很刺痛我。
作為二胎媽媽,她在離開職場多年後又要出去賺錢。
好不容易在老同學的公司找到工作,又特別怕被同事們冷落。
於是,從入職第一天起,她就各種“套近乎”。
時不時去問別人要不要幫忙,中午主動幫大夥訂飯拿外賣。
明明喝不慣奶茶,還和小姑
她拿出足夠的熱情與誠意,可同事們卻始終冷冷淡淡的,保持着距離。
甚至有人還在背後“蛐蛐”她:幹嘛和咱們走那麼近啊?沒必要吧。
隔着屏幕,我都替她尷尬,同時也為自己感到羞愧。
因為剛參加工作時,我簡直和她一模一樣。
工作上處處討好,就怕得罪人;生活中拚命付出,就想有個好人緣。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想想當初的那些事,真是後悔不已。
因為我的付出不僅沒換來真情,還被貼上了“窩囊”和“傻子”的標籤。
尤其是年紀大點以後,生活瑣事越來越多,就更沒心力與無所謂的人周旋。
很認同作家蘇芩說:真正好的感情,都是不費力的。
1
不用力討好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接待過一個叫茜茜的訪客。
茜茜想不通自己明明很友善,為什麼人際關係那麼差。
不管是對待同事、朋友,還是談戀愛,她從來都把別人放在第一位。
她很費力地經營着每一段感情,但沒有一個人珍惜她。
茜茜越來越寒心,感覺被全世界拋棄了。
武志紅聽完她的講述,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他也認為只要毫無保留地對別人好,就能收穫滿滿的愛與祝福。
哪怕半夜十二點收到朋友的求助短信,他都會立馬動身前去支援。
可這種事多了,他非但沒有感到什麼溫暖,還搞得自己身心疲憊。
後來經過研究心理學,武志紅明白,這都是“討好型人格”在作祟。
根源是我們的“內在小孩”過於脆弱,只能靠他人的肯定來體現價值。
所以他給出的建議是,有選擇性地遠離。
那些怎麼也捂不熱的心,那些怎麼也達不到的期待,就放棄吧。
作家韋娜在出書前,曾在一家公司做職員。
她在公司把姿態放得很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伺候人”。
為了討好同事,甚至還會把自己的勞動成果拱手讓人。
她本以為同事也會真心以待,結果卻沒有一個人把她當朋友。
她為此感到很難過,用她自己的話說,那是一種 “特別破碎的感覺”。
後來,還是朋友用一句話點醒了她。
朋友說:“哪怕丟掉一切,也不要丟掉尊嚴。”
韋娜聽後,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終於下定決心,再也不去巴結任何人。
她做好了被孤立的準備,但結果卻是,她越有原則,工作反而越順利。
如今回想起來,韋娜說:
“我深刻地認識到,當時所有痛苦,都源自我想讓所有人都滿意。”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為了某個人某段交情,太多人走入討好的誤區。
但這世界從來不會善待“看低自己”的人。
任何一段健康的關係,都不是靠犧牲獲得的。
人人都欣賞你驕傲的姿態,但沒有人會喜歡你卑微的模樣。

2
不用力迎合
演員陶昕然在演完《甄嬛傳》後,很快就淡出屏幕。
很多人替她惋惜,但在一次訪談中,她說:
“年紀大了,沒有跟任何人逢場做戲的興趣,舒服我們就相交,不舒服我們就撤。”
對於那些“虛假的朋友”,微信可以刪,微博可以取關,朋友圈可以不點贊。
真佩服她的勇氣。
畢竟這種事,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所以你才會看到有人明明厭煩了酒局,卻硬着頭皮去,煎熬地度過三四個小時;
明明和親戚間疏遠到連名字都忘了,逢年過節還要尷尬地去串門寒暄;
明明幾年都不聯絡的朋友來求助,有人還是會違心地去幫忙。
年輕時,愛熱鬧怕冷清,喜歡各種張羅,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但到了一定年紀後,時間不夠了,精力有限了,反而嚮往一種清靜。
關於這點,我就很佩服作家李娟。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爆火後,她也隨之火了,各種採訪、直播、對談,接踵而至。
但沒過一兩個月,李娟又銷聲匿跡了。
究其原因,看她的訪談就能察覺出一二。
無論節目組怎麼設計,無論主持人怎麼自嗨,李娟就那麼淡淡的。
說自己想說的,沒有想說的,就乾脆沉默,話不投機時,更是不掩飾自己的無聊。
有人說,李娟沒抓住爆火的風口,實則是她一直在主動遠離這些浮於表面的喧嘩。
如今,她回到了阿勒泰,繼續過半隱居的生活,輕鬆自在,無拘無束。
作家梁永安說:所有逢場作戲的感情,終究有玩不下去的時候。
與其等到“玩不下去”再撤,不如主動拋棄這些可有可無的情分。
我們並非要做社交場上的逃兵,而是懂得把精力內收去關照自己。
這不是不合群,而是成年人獨有的睿智。

3
不用力結交
網上有博主,分享過一個小老闆的經歷。
這個小老闆很想加入一個企業家聯盟。
這個聯盟的門檻非常高,成員幾乎都是“世界500強”的總裁。
小老闆自知身價不夠,就多番活動,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聯盟里的主要人物。
他斥巨資請客,包下了五星級酒店裡所有的魚子醬和鵝肝醬,足足有20斤之多。
為了顯示誠意,他用大海碗盛着,放到長桌的最前端,還在一旁立了個“任君享用”的牌子。
結果,貴賓們看到兩個大海碗,瞬間沒了食慾,對小老闆也都敬而遠之了。
這次鬧劇,令小老闆在圈子裡顏面掃地,被人嘲諷為 “土大款”。
然而轉過頭來想想,他想有更好的發展沒有錯,錯就錯在用力過猛地去融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
作家採薇有句話,說得很透徹:
“世界很大,圈子很多。不刻意合群,是給別人留空間,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只可惜,現實中每當我們碰到這種情況,內心的慾望與虛榮就開始作祟。
知道自己和對方不是一個階層,還要努力踮起腳和別人握手;
明知自己沒有足夠的價值,還打腫臉充胖子非要展開合作。
結果越逞強越刻意,就越容易把事搞砸。
圈子很重要,但自我定位同樣重要。
先認清自己,再朝着目標一步步磨鍊本事
當自身價值提升了,自然會有優秀的人來到身邊。
作家王心傲在《這就是人性》中,講過一位李先生的故事。
李先生30多歲,曾在一家私企幹了6年,卻是個小透明。
後來,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不出一年就連升三級,從職員做到了高管。
他總結說,逆襲的關鍵是他改變了社交策略。
從前那6年,他只知道混圈子,想盡辦法結交朋友。
而跳槽後,他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學業務和跑客戶上。
王心傲也說,李先生最明智的,就是把關注點轉回到自己身上了。
社交的本質不是向上攀緣,而是平等的互相吸引。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萬匹駿馬任你挑選。
▽
蘇軾晚年修習佛法,臨終時有位高僧前來,告誡他一定要努力想着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靈魂在強大的念力下,就可以飛升凈土。
但蘇軾卻搖搖頭,意味深長地說了四個字:着力即差。
他的意思很清楚,越是用力,越容易事與願違。
凡事強求不得,這點在與人的交往中同樣適用。
因為任何關係,都非蠻力可得,倒不如,順其自然,一切隨緣。
該走的人,任其去留,該來的人,也註定會來。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