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現象:一些高素質的父母,他們的子女反而素質較低甚至非常平庸。關於這一現象,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例如“均值回歸”理論、孩子不思進取的性格特點、“基因變異”等。這些解釋為子女的平庸提供了各種理由,但卻無法全面揭示其深層次的原因。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關於高素質父母為何無法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子女,還缺乏系統和全面的解釋,難以服眾。因此,我希望通過從子女的成長過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基因差異以及其他潛在影響因素等角度進行探討,來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這種探討可以幫助解釋這種現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高素質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提供答案,同時為他們面對平庸子女時提供正確的解讀,探索是否存在有效的辦法破解這一“悖論”,從而真正實現“虎父無犬子”的結果。
基於此,本文將研究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從一種現象分析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二,探討高素質父母為何無法培養出高素質子女的原因;第三,對子女成長過程進行深入分析;第四,總結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優劣勢,得與失;第五,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一個值得深思的教育現象
此前,我曾看到一位北大教育學教授在網絡上分享他的經歷。他提到,他和妻子都是北大的畢業生,而且他本人還是北大的教授。然而,他的女兒在學校考試經常不及格,幾乎可以被稱為“學渣”。 他在分享這一經歷時,孩子可能還在初中階段。他對此感慨頗深,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失敗。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他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績差、表現如此糟糕。這就是他的困惑。
類似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在許多高知家庭中,父母本身非常優秀,但他們的子女學習卻不行。有些優秀的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會感到極度沮喪,甚至變得無法保持平時的溫和和理性,常常表現出“吹鬍子瞪眼”,幾近崩潰的狀態。
因此,這裡引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什麼高知家庭的孩子未能成長為高素質的個體?為何優秀的父母難以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這個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找到更科學的解釋和應對之道。
二、高素質父母為何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我們知道,許多父母在學業和事業上表現出色,屬於我們通常所稱的“高知”或“高素質”父母。從邏輯上看,人們會認為父母優秀,孩子自然也會優秀,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虎父無犬子”,意思是優秀的父母不會養育出平庸的子女。這句話試圖將父母與孩子的優秀之間建立邏輯關聯。然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例子表明,父母優秀而孩子不優秀的現象並不少見。這種矛盾與悖論的根源是什麼?以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第一,孩子的努力程度不足
優秀的父母通常是通過長期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孩子的不優秀,源於孩子的不努力。父母從小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奮鬥路徑,並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而孩子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努力的途徑,沒有完成自我成長過程。很多父母在小時候家庭生活環境並不好,物質條件較差,這種環境讓他們更能體驗生活的艱辛,從而產生強烈的動力去改變現狀。然而,高知家庭的孩子往往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孩子不用努力就能過上好的生活。這導致他們在努力程度上與父母相比有明顯差距。父母的努力目標是為了改善生活,而孩子可能缺乏明確的目標,僅僅為了滿足父母或完成任務而學習。這種差異是導致子女成長過程中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 第二,優秀的父母不一定是優秀的教育者
我們很多父母存在一個情況,他自己無論是上學工作都很優秀,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時我們要看到另外一個問題,這些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經常會感到很崩潰,就覺得孩子笨又笨又懶,看什麼都看不過眼去。孩子學習成績成績不好,要麼就是先天,要麼就是後天,總之沒有正確評價。其實這些父母是自己很優秀,他用成人的觀點去看一個沒有開化的孩子,對孩子缺少耐心,導致孩子越輔導越差。不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不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孩子的成長是個逐步認知的過程,由於不懂這個東西,所以就比較着急,所以往往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孩子,缺少寬容,用成人的思維看孩子,缺少容忍度,用成人思維看孩子,太着急。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物种放在一起,一個是成年人成熟看,什麼很簡單,孩子還不開竅,沒有一個成長過程,沒有過思想的成長過程,恐怕這個在很多家長里特別普遍。
所以父母要學一些教育知識,成為一個教育家,允許孩子有個成長過程。其實有些時候有一句話這樣說,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就是說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心着急反而不成功,無心等待反而能成功。所以這就是一個教育家,不僅要教知識,還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再根據孩子的心理去教育孩子之後,達到一個合理的教育效果,我想這可能是問題的關鍵。
第三,對孩子關注度不夠
很多父母自己很優秀,往往忙於事業,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和心理支持。他們可能將孩子的教育交給祖父母或保姆,認為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就足夠了。在這個過程中,他缺少對孩子心理的關心,缺少對孩子的陪伴。所以由於這種情況就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孤獨長大,得不到來自父母各種各樣的幫助。父母覺着自己很努力,給孩子錢就算幫孩子,這種錯誤的觀念也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僅是教孩子,父母經常和孩子相處,孩子能夠在和父母相處過程中學習父母,觀察父母,接受父母的一些幫助,接受父母的影響,這都是關鍵問題。而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個重要性,這可能也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差別大的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有些父母早早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或者送到國外去,使孩子物質條件豐富,精神匱乏,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所以這也是孩子看不到人生希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四,缺乏寬容和成長空間
許多優秀的父母自身的成長環境並不優越,他們的父母學歷可能較低,但往往給予了他們足夠的寬容和鼓勵。這種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得以發展自己的潛能。然而,一些高知父母在教育下一代時,往往缺乏這種寬容度。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導致孩子在嚴苛的環境中成長,缺乏安全感和探索自由。
所以我們說教育有時候跟父母的文化程度沒有什麼關係,反而是跟父母的心理,對孩子的尊重程度,對孩子的幫助程度有很大關係。
以上是我們針對於父母優秀,孩子不優秀現象做的幾點分析。
三、孩子成長變優秀的路徑是什麼?
我們回到孩子本身來看,一個孩子如果比較有出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果這個問題能回答,可能也便於了解為什麼優秀的父母培養不出好孩子。
首先,我們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大的過程,而不是父母“培養”的結果。比如,從身體發育的角度來看,孩子小的時候依靠母乳餵養,稍大一些開始吃普通食物,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喂,大了能夠獨立進食,成年後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這說明,孩子的成長更多依賴於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父母的“灌輸”或“培養”。
同樣,孩子的各種能力也是通過自我訓練逐步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律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自我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有父母的幫助,有周圍人的幫助,或者有老師的幫助,都能使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但是幫助和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兩個之間,如果父母幫助太多,周圍人幫的太多,反而造成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行,最後使孩子很難獨立成長,這恐怕是一個關鍵問題。因此孩子是自己長大的,外部的條件是幫助他長得更快一些,但是不能代替他成長。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一種外部環境激勵他不斷努力,有沒有一種外部的有利條件,當他碰到困難時給他心理引導、方法引導,好的心理引導勝過方法引導,它會增加孩子自信心和努力程度,這恐怕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往往認為學習成績重要,心理健康沒有看到那麼重要。我們往往認為一個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孩子勝過一個心理健康心理健全的孩子。這些觀念恐怕帶來的問題就比較多了。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就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必須把心理健康放在學習成績前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在這個過程中表達的觀點。我在前面的論述父母和孩子關係過程中,父母的優秀不能變成孩子的優秀,因為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努力,父母着急的心情往往會阻止孩子成長,父母寬鬆的心情反而會有益於孩子成長。所以父母和孩子的契合度,能不能創造一種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這恐怕是問題的關鍵。
四、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父母優秀並不必然帶來孩子的優秀,父母努力也不必然促使孩子變得努力。換句話說,父母無法替代孩子的成長。父母為孩子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也不能直接培養出一個熱愛努力的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需要由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一點是父母必須清楚的基本事實。
父母的優秀背後,可能掩蓋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父母的優秀是自身努力的結果,是在有利條件下取得的成果,同時也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而孩子是否足夠努力、智商是否足夠、訓練是否充分,以及外部環境是否有利,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孩子成長的結果。只有當孩子自身具備一個完整的成長體系時,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此外,父母在成熟階段的認知水平遠高於孩子,能夠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指出不足。然而,正是這種認知差距,使得父母對孩子的寬容度不足,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應有的理解,而常常受到苛責。這是導致孩子進步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結論和建議
因此,通過分析“父母優秀而孩子不優秀”的現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父母優秀、孩子不是必然優秀,這是個事實。父母優秀的原因在於父母自己的努力。孩子是否優秀源於孩子是否努力,是否具備自我成長的能力,以及成長過程中是否具備一定的運氣。這些都需要孩子自身去實踐和爭取,父母無法代替。
第二,父母的優秀有時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父母由於自身優秀,容易對孩子的錯誤缺乏寬容,過於挑剔。這種態度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阻礙孩子的進步。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父母要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問題,看孩子的努力程度和成果。父母要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試圖代替孩子成長。這要求父母調整自己的心理定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成長。
第二,父母要與孩子形成合力,而不是製造阻力。
好的父母應當了解孩子、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批評孩子、阻止孩子。父母要給孩子缺的東西,要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打擊孩子,使孩子失去信心。這恐怕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這兩個建議是針對所有父母而言的。針對一些特殊問題的孩子,可能父母要採取一些外力的幫助,使孩子能夠通過外力幫助治病解決問題,從而做到自己努力,碰到困難自己克服,關鍵時刻有外部幫助,從而完成完整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