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之光 1996年作 《伏虎女郎》 鏡心 設色紙本
裸體,尤其是女性裸體,要求優美柔和,光潔流暢,一筆落紙不可更改,是相當難的,這考驗着畫家必須有堅實的造型基礎,敏捷的審美感受力。
中國古代大師有語云:“一筆落紙,形質俱存。”在繪畫,尤其是大寫意的繪畫中,這種功夫是來之不易的,故前輩大師又有“廢畫三千”的印文。

楊之光 《裸女》 鏡片 紙本
人物畫中人體畫為最難,而以沒骨法作女人體寫生,可謂難上加難。(這裡的沒骨法是國畫術語,即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明清以後,沒骨法用於花卉畫已達到登峰造極地步,而人物畫的進展卻不理想。

楊之光 辛巳(2001)年作 《人體》 立軸 設色紙本
在當代的中國畫壇,談到沒骨人體畫,就不得不提楊之光,因幼年曾隨名師學習花卉,所以熟知沒骨畫的奧妙。同時又在書法和篆刻方面下過苦功,以書入畫,用筆多變且揮灑自如。楊之光融合中西的“沒骨寫意人物法”堪稱其最傑出的藝術創新之一。

楊之光 庚辰(2000)年作 《女人體寫生》 鏡心
他筆下的沒骨女人體,無骨卻有形,朦朧但清晰,概括得似乎省掉了一切多餘東西,只留下生命的詩意和美。

楊之光(1930~2016)又名燾甫,1949年入廣州藝專及南中美院,師從高劍父學習中國畫;1950年入蘇州美專上海分校中國畫科學習,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歷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長。代表作有《毛澤東主辦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浴日圖》《礦山新兵》《激揚文字》等。著作有《中國畫人物畫法》《楊之光畫集》《楊之光書法集》《楊之光詩選》等。2012年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6年5月14日晚,楊之光在廣州與世長辭,享年86歲。
早在1961年敦煌寫生時,楊之光就受敦煌壁畫啟發而產生了探索高難度沒骨法人體創作的願望。

《人物》 立軸 設色紙本
20世紀90年代以後,他綜合中西技法,闖出了一條沒骨人體畫的新路——將明清繪畫中古老的“沒骨花卉法”,與西方素描的明暗造型、水彩畫法的光影表現融為一體,成功創造出一種既有西畫準確的解剖比例、堅實的體積感、流動的光影感,又有中國傳統的水墨寫意韻味的“沒骨寫意人物法”。

2007年作 《女人體之二》 鏡心 設色紙本
不用墨線勾勒人體輪廓,而是直接用顏色一筆完成人體肌膚,同時將人體肌膚的質感、光色感、柔軟彈性感、溫度感等都表現出來。這其中,當然少不了他多年堅實的人體造型和色彩基礎。

乙酉(2005年)作 《荷花仙子》 鏡心 設色紙本
楊之光曾在自己的人體速寫冊一處題記中寫到:“沒骨非無骨,綿里藏針也。”女性人體圓柔,寫意畫多用水分,很容易流於空泛虛浮,徒具“肉感”反增俗艷,不能予人以心曠神怡的美的享受。楊之光所作人體,圓中有方,柔中有剛,肌體豐盈而骨力俱存。

《人體》 鏡片 紙本
乙酉(2005)年應藏家之邀,楊之光做了一幅《荷花仙子》,堪稱楊氏運用“沒骨寫意人物法”的極精之品。

楊之光《荷花仙子》設色紙本 鏡片
畫中描繪了一大片雲水蒼茫的沼澤,晨光初照,遠方田田的荷葉在晨霧氤氳中若隱若現。近岸一叢荷花正次第開放,晨風悠悠拂過,花苞搖擺,荷葉翻飛。正合楊之光在畫中題道:“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紅荷掩映之處,一位少女正立在水中清淺處,意態閑雅地理着她的秀髮。

楊之光《荷花仙子》局部
少女人體與荷花荷葉,全以楊之光獨特的畫法繪就。畫家捨去傳統中國畫以墨筆線條的造型法,以下筆即有立體感覺、明暗對比、光影折射的沒骨法,“寫”出少女那柔軟的、光潔的人體,其肌膚充滿彈性,體態輕盈而又骨力俱在。少女的人體造型優雅,令人不禁聯想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中的維納斯形象。
據楊之光夫人回憶,雖然楊之光先生創作了許許多多女人體的造型,但此畫中“荷花仙子”造型卻是僅有的、唯一的造型,她來自於楊老在創作時的靈光一現,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了,彌足珍貴。

甲申(2004)年作 《背影姣》 鏡片 設色紙本
在這幅《背影姣》中,又有着另外不同的特色:人物的乳峰是深紅偏紫的,而肩臂則是紫中帶藍,背部又增添了橙黃。這樣複雜的色彩變化,不但沒有減少人體的真實性,反而令人同時覺察到天光水影構成的大自然的美感。
更多楊之光沒骨人體欣賞
























後記
在欣賞人體藝術時,朱光潛曾闡釋過審美活動的“非功利性”。他舉例說:如果欣賞一件美麗的維納斯雕像時,首先想到的是要和“她”戀愛,那就不是純正的審美態度。真正的審美活動,是超乎個人利害和個人私慾的。是可以與他人、與群體共享的。故“美”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楊之光
楊之光所作人體速寫,常常含有某種耐人尋思的情趣和意境。就像中國西方美術史研究的重要學者遲軻說的,“這些人體之作含有某種耐人尋思的情趣和意境,美質是健康純正的,是青春的贊曲,是生命之詩,是人類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