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2024年04月04日11:42:57 育兒 1640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 天天要聞

所謂“五十而知天命”

到了五十歲,就知道自身的“天命”究竟在何方了。所謂的知天命,可以理解為,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而又自身頓悟。

知道自己是誰,知道天地萬物有什麼,知道眾生的宿命以及真相,那我們就離“知天命”不遠了。

隨着普通人到了五十歲,基本都有這一種感覺,再無來路,只剩歸途。往後看,已經成為歷史,沒啥意義了。往前看,貌似就只有歸途這一條路了。

正如《春江花月夜》中的兩句詩:“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也許,往後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 天天要聞

一、逐漸送走了老一代的父母。

有一位中年人說過:父母還在的時候,感覺自己還年輕,有父母的庇護。目送着父母、長輩的離開,才發現,時光輾轉到自己這代人身上了。

20歲的時候,父母還在,父母的父母也在,我們對於時間沒啥感覺;30歲的時候,父母還在,但父母的父母離開了,我們有點感觸,但不多;

40歲的時候,個別長輩離開了,我們才開始感覺到時光匆匆,容顏易老;50歲的時候,父母這一代人都走了,我們會有一種感覺,下一個,就輪到自己這代人了。

這就是所謂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其實,歸途一直都在。只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一直走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就看不到歸途而已。隨着他們離開,歸途如何,我們將逐漸看明白。

這所謂的歸途,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乃是自然的規律。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 天天要聞

二、愈發感覺到了“空”的真相。

《西遊記》中,孫猴子名為“孫悟空”。佛家講究的頓悟,悟到最後,不是什麼,而是“空”這一個字。

人,從虛空而來,然後又回歸到虛空當中。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終究是短暫的,無盡的虛空,才是永恆的真相。

唐代的杜甫有詩云:“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像諸葛亮這般賢明,還是像公孫述這般愚蠢,都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罷了。

人,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感受不到“空”,要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悟空”呢?就兩個字,經歷。經歷到最後,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放下什麼,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放不下的,終究是苦。得到的,僅僅是內心的自我。身外的一切,名也好,利也罷,富也好,窮也罷,都不過是“一場空”而已。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 天天要聞

三、心愿,從簡單,變得無比淳樸。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這輩子把養我的人送走,把我生的人養大,至於自己,就交給時間吧!

這,就是無數中年人最為淳樸的心愿——送走年邁的父母,養大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如何,順其自然,讓老天來安排就好。

一般來說,人們不會有如此淳樸的心愿,只會讓慾望膨脹,追求錢財名利、大富大貴、房子車子。為什麼人老了,就會變得淳樸呢?

這就是道家談到的“返璞歸真”。再怎麼複雜的人,活到一定的年紀,都會被時光“洗盡鉛華”,變得簡單起來,沒有太多的慾望算計,只有簡簡單單的生活追求。

送走父母,這是目送一代人的離開。養大孩子,這是盡好自己的責任。而自己如何,根本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如此,不妨順其自然。

正如曾國藩所言,靈明無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而返璞歸真的人,恰好處於“靈明無着”的階段。

人過五十,經歷了這些事,餘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 天天要聞

四、放下了難以放下的事,忘懷了難以忘懷的人。

人間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生老病死,這是不可避免的。真正讓我們執着的,其實是求不得,以及放不下。欲求不得的一切,放不下的人與物,都讓我們痛苦。

有什麼愛恨情仇,我們放不下;有什麼成敗得失,我們也放不下;有什麼人生悲劇,我們更放不下。

一般來說,在20歲到50歲這段時間,是“求不得,放不下”最嚴重的時候。因為我們“着相”了,性情變得愈發執着了。

隨着我們過了五十歲,整個人的心境,貌似就變了。以往放不下的,如今我們都能輕鬆放下。以往讓我們糾結的,如今我們都能主動忘懷。

不論是放下,還是忘懷,都是對於內心自我的接納和妥協。能接納自我,進行妥協的人,都看到了歸途,知曉了天命。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