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2024年01月07日18:55:06 育兒 1334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在老師解釋幼兒園每周都有殺蟲之後,“子涵媽媽”依舊不依不饒:

“那為什麼沒有咬別的小朋友?”

如此荒誕又可笑。一時間,“我們家子涵”成了全網快樂的源泉,網友紛紛造梗調侃:

“老師,為什麼我們家子涵拍照只有半張臉?”

“老師,我們家子涵為什麼坐在最後面?”

“老師,今天怎麼沒有提醒我們家子涵喝水?”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現實中的“子涵媽媽”


比網絡梗更加讓人窒息的是現實。

在一篇名為《當你遭遇“直升機父母”》的徵集稿中,網友紛紛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子涵媽媽”式的故事。

——我升入高中,媽媽在附近租了房。開學前一天晚上,她特意帶我從住處走到學校,美其名曰認路。後來,我才知道,她是要確定路上的時間。中午12點放學,如果12點零6分我沒有到家,就會收到電話轟炸。

——有一次我和導師吃飯,4個小時沒看手機,當然也沒有接到媽媽的電話。她通過我的微博關注,一一找到了我暗戀過的男生、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進行詢問,還報了警。一時間,班上所有同學都在找我。

——高考填志願時,在我爸不斷的勸說下,我又一次順從了,填了他替我選擇的學校和專業。然而,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後,我媽託人諮詢後得知學校老師之間有幫派鬥爭,轉頭就對我說:“你退學重考吧!”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來源:視覺中國

新聞媒體上類似的報道也層出不窮。

17歲的重慶女孩佳佳,在開學前夕,突然發現自己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不翼而飛。

一起消失的還有她的媽媽。失聯的媽媽留下了一張寫着“對不起”的字條。

原來,媽媽一心想讓女兒報考本地的師範學校,以後能留在身邊做一個老師,所以偷偷拿走了女兒的通知書。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還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父親,為奔三的兒子網聊了10多個女孩兒;父親幫女兒在網絡上交了個男朋友,聊了1個月後才放心地移交給女兒……

如此種種。你會發現,原來段子真的來源於生活。

在《父母與青少年》一書中,作者海姆·吉納特將那些如同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的頭頂,孩子只有打噴嚏才能不報告的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

在“直升機父母”的眼中,孩子是寶貴的易碎品。頂好是造一個玻璃罩子,將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24小時監守。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他們的口頭禪是“我是為你好”“爸爸/媽媽還能害你嗎”。孩子不聽,那當然是孩子不孝順。他人和社會都理所應當為他們的“為孩子好”而讓路。

遊樂場、小區、學校里,誰還沒遇上過幾個這樣的“子涵媽媽”呢?遇上了,也只能“退避三舍”。畢竟,咱惹不起,還能躲不起嗎?


熱梗背後:千千萬萬個“子涵”

躲不掉的是“我們家子涵”。

看似被“子涵媽媽”萬千呵護的“我們家子涵”,心裏面有苦說不出。

在他們之中,有人已經是30歲的博士,內心依然“害怕爸爸不高興”,害怕在人際關係中發生衝突,害怕對別人說“不”。

有人後來做了許多叛逆的事情。

有人想隱姓埋名去一個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

有人覺得自己慢慢變成了一個廢物。

此後漫長的人生里,他們可能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填平心中的孔洞,修復看不見的傷口。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英劇《黑鏡》第四季里,講述了一個瘋狂版“子涵媽媽”的故事:

女孩薩拉3歲的一次偶然走失,激起了媽媽強烈的保護欲,在她的腦子裡植入了一枚“天使方舟”芯片,用來全天候監控女兒。

比如,當媽媽覺得血腥的畫面會給薩拉帶來驚嚇,就讓她眼前的畫面自動打上了馬賽克。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樣全方位的保護帶來的卻是,薩拉喪失了辨別情緒、感受情感的能力。即使後來媽媽關閉了“天使方舟”,薩拉卻已經無法面對真實的世界。

在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好的這個問題上,“子涵媽媽”的認知常常失去了平衡。他們恨不得按照一份標準的兒童成長清單來培養孩子,卻從來沒有蹲下身問一問自己的孩子,心裏面想要的是什麼。

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美國知名教育家朱莉·利斯柯特·海姆斯提到:75%的家長寧願孩子在耶魯大學沮喪抑鬱,也不願孩子在亞利桑那大學過得開開心心。

這何嘗不是另一個版本的“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

而在逼仄的親子空間中逐漸長大的“我們家子涵”,很多已經成年了,卻依然是一個“超齡嬰兒”:缺少基本生存的能力,依賴父母的指令生活,指西不敢往東,沒有自信,喪失了獨立的能力、進入親密關係的能力,甚至是快樂的能力。

他們,是他們自己,卻又不是自己。

在“子涵媽媽”的高壓下,不堪重負的孩子們,有的放棄了自己,選擇做媽媽的“乖寶寶”;有的患上了精神疾病;有的不惜採取極端措施:直接摧毀頭頂的“直升機”或者自毀。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畢竟,能跟老師質問出“蚊子為什麼只咬我們家子涵”這樣離譜的問題,回到家裡,“子涵媽媽”轉頭就能對着子涵喝問:“為什麼你這次沒考到100分?”“為什麼你這次沒能升職?”“為什麼你還不生孩子?”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辦一切。”

蔡志忠寫在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書中的這句話,就像是幫千千萬萬個“我們家子涵”喊出來的控訴。


只有你放輕鬆了,他們才會飛得更高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家長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的時候,我怕他磕着碰着,就把家裡所有傢具的邊邊角角都包上了海綿。”

面對這樣的過度保護,李玫瑾教授氣憤地問她:“你能把家裡的邊角包住,但你能把整個世界都包起來嗎?”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幾十年前面對過度教育的家長,就曾語重心長地教導:“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來源:視覺中國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作者沙拉,在剛剛舉家搬到以色列時,也曾是一名“子涵媽媽”:每天中午給孩子送飯,連學校的看門大爺都認識了這個“中國媽媽”。

其他的家長勸她:“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嗎?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撤退吧。只有你放輕鬆了,他們才會飛得更高。”

後來,她不再送飯。女兒也長吁一口氣:“我終於不用再被同學們笑話了!”

過度撫養孩子,從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是對孩子的一種心靈侵犯,也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和適應能力。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體驗世界的權利。

即便是父母,也不應該剝奪屬於孩子的這份權利。

放手是為孩子長遠計,是更深沉的愛。

這門功課,需要一生的修為。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來源: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當你遭遇“直升機父母”》,公眾號:人物

《讓老師緊張的“我家子涵”是誰?》,公眾號:央視網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