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殷郊殷洪申公豹為何都應誓而亡?

2024年01月04日21:22:06 育兒 7244

《封神演義》申公豹在說反殷洪時,殷洪曾對申公豹說:“我發誓說:如不助武王伐紂,四肢俱成飛灰。”申公豹笑着對殷洪說:“此乃牙疼咒耳!世間豈有血肉成為飛灰之理。你依吾之言,改過念頭,竟去伐周,久後必成大業,庶幾不負祖宗廟社稷之靈,與我一片真心耳。”申公豹的話其實就是告訴殷洪,發的這個誓沒什麼用,別管他就是了。結果殷洪聽了申公豹的話,不管當初發下的誓言,結果被太極圖卷了進去,連人帶馬化為飛灰,果真是應了自己當初發下的毒誓。後為殷郊下山,又受到申公豹挑唆,殷郊在下山前也在師父面前發了毒誓,結果經不住申公豹去勸,最後被眾仙收了寶物、被燃燈道人用兩座山夾在中間,受了犁鋤之刑,也是應了自己的誓言。可笑的是,當初對殷洪說發誓沒有用的申公豹,自己在師父元始天尊面前發誓,說如果再阻擋武王伐紂就去塞北海眼,結果三教會破萬仙陣,元始天尊令黃巾力士將申公豹拿去真塞了北海眼,也算是應誓而亡。這就比較搞笑了,申公豹對別人說發誓沒有用,最後連自己的死都跟自己發的誓一樣。

《封神演義》:殷郊殷洪申公豹為何都應誓而亡? - 天天要聞

所以,有時候說話還是要注意,用古人的話說“舉頭三尺有神靈”,就是用今天話來講也是“話不能亂說”,很有可能會一語成真。

申公豹、殷郊、殷洪,三個人的結局都很相似,因為自己說的過話死了,但是有一個人曾經答應過別人一件事情,最後非但沒有做到自己答應的那件事情,還和答應的事情走向了相反的趨向,此人就是姜子牙。

《封神演義》:殷郊殷洪申公豹為何都應誓而亡? - 天天要聞

當初姜子牙兵發崇城,討伐北伯侯崇侯虎,結果在斬了崇侯虎之後,西伯侯姬昌一病不起,在臨死前,姬昌千叮嚀萬囑咐,要姜子牙不可起兵造反,小說里的原話是這麼說的:“孤今召卿入內,並無別論。孤居西北,坐鎮兌方,統二百鎮諸侯元首,感蒙聖恩不淺。方今雖則亂離,況且還有君臣名分,未至乖離。孤伐侯虎,雖斬逆而歸,外舒而心實怯非。亂臣賊子,雖人人可誅,今明君在上,不解天子而自行誅戮,是自專也。況孤與侯虎一般爵位,自行專擅,大罪也。自殺侯虎之後,孤每夜聞悲泣之聲,合目則立於榻前。吾思不能久立於陽世矣。今日請卿入內,孤有一言,切不可負:倘吾死之後,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違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見。”

姬昌的意思就是讓姜子牙不要以臣伐君,他連死後不好相見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可見在小說裡面,作者是讓西伯侯姬昌當一個忠臣。當姬昌對姜子牙提出這個要求時,姜子牙是這麼回應的:“臣荷蒙恩寵,身居相位,敢不受命。若負君言,即系不忠。”姜子牙答應了姬昌不會負姬昌囑咐的事情,否則就是不忠。這雖然沒有發毒誓,但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理解成姜子牙答應姬昌的事情呢?古話說得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既然已經答應了姬昌不會反商,那麼要是說話算話,姜子牙就不應該起兵伐紂。然而,姜子牙後來金台拜將,西岐成為了反商的大本營。按說,雖然姜子牙沒發毒,但是這樣說話不算話,怎麼的都得給他一個懲罰吧!可是姜子牙最後就是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還手持打神鞭、杏黃旗替師父元始天尊封神。

《封神演義》:殷郊殷洪申公豹為何都應誓而亡? - 天天要聞

所以,這個又怎麼說呢?說得俗氣一點,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受元始天尊所託,主持封神,恐怕這就是元始天尊給自己徒弟的一些便利條件吧!

另外,再說得深奧一點,完全可以用天命來說明這個事情的真相。女媧在看到紂王題的淫詩之後,立刻駕雲去朝歌找紂王算狀。結果這下不好好,堂堂的女媧居然被兩道紅氣生生擋住去路。原來紂王的兩個兒子是太歲神和五穀神,這兩道紅氣還就真把女媧給擋住了。書上面寫這一段的時候還得意說了一句:“那殷郊後來是“封神榜”上“值年太歲”;殷洪是“五穀神”,皆有名神將。所以,像他們是不能亂髮誓的,說不定就會應誓而亡。這裡又要說是他們的命運了!

《封神演義》:殷郊殷洪申公豹為何都應誓而亡? - 天天要聞

諸君以為何如呢?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錢最愛這3種人,因它有靈性 - 天天要聞

錢最愛這3種人,因它有靈性

在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點人盡皆知;錢,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無人不愛錢!有了錢,父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更有底氣;有了錢,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也能沒有後顧之憂。
《繾綣成煙,藏於模糊記憶間》 - 天天要聞

《繾綣成煙,藏於模糊記憶間》

流年似箭,彈指間,歲月的車輪已匆匆駛過。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現的人,那些刻骨銘心的事,都在時光的打磨下,於記憶里漸漸模糊,如同褪色的老照片,只留下斑駁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