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有沒有沉溺於垃圾快樂?什麼讓禮貌謙遜地孩子變了模樣?
最近,表妹家裡發生了一件大爭吵,差點都要動手了。
事情的緣由來自於
表妹家孩子竟然想要天天玩手機遊戲!
說實話,對於玩手機遊戲,我沒有特別的反對過。
我認為,孩子嘛,他們就生活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他們所接觸的所想要的,肯定跟我們父母們成長的環境有所不同。
我們肯定要順應這個時代發展,讓孩子接觸到這些存在的東西。
但,表妹家的爭吵是因為,孩子突然的有些沉迷遊戲的跡象。
據表妹說,之前的時候,孩子也會玩手機遊戲。那個時候,孩子基本就是玩會捕魚遊戲,玩會保衛蘿蔔這類的益智類的小遊戲。
隨着年齡增長,再加上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孩子開始玩類似於吃雞這類的遊戲。但屬於可控範圍。
但,最近這兩周,有些失控,比如十分鐘的遊戲時間,開始想辦法的拖延,上個廁所鎖上門,一玩就是半小時,或者把聲音關掉,假裝在查閱資料,其實在玩遊戲……
這也是表妹無意中發現,為此,表妹一家就面對面地商談了一番,孩子也答應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但他們都低估了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沒過兩天,孩子又開始換了一種方式,跟他們鬥智斗勇的要玩手機遊戲。
那最後的結果,自然是表妹將手機沒收,暫時不會有任何的手機遊戲可玩。
這可戳了孩子的心窩子,孩子變得暴躁異常,大發脾氣,又哭又叫,甚至還用不去上學不寫作業來威脅表妹。表妹氣得都要上手揍孩子。
為什麼彬彬有禮的孩子,怎麼突然就變得面目全非?
01 玩得好,不代表適應網絡環境
很多人說,因為有了網絡的發展,孩子們才會沉溺於電子遊戲的垃圾快樂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銀子老師寫的《呵護雲端的孩子》中提到,“一個孩子沉溺在電子環境中,對電子設備操作得心應手,是不是代表他很適合這個環境呢?正相反,越是沉溺,越是代表他對於數字時代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性,他沒有發展出適應新環境的平衡能力和平衡行為。”
我們以為的網絡自由,其實,一樣的網住了眾多追求新鮮、刺激的孩子們。他們雖然腦子靈活,整個人對於環境好像如魚得水,但真正的算起來,反而處於被網絡“牽着鼻子走”的狀態,沒有真正的找到網絡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的平衡點。
孩子因為失去了網絡的加持,變得情緒紊亂,整個人精神混亂,這都是缺少平衡導致的根源所在。
02 正面解決網絡問題
網絡是新時代賦予孩子的新事物,但卻沒有告訴孩子該如何運用新型網絡,以至於走入了網絡的陷阱中,只是體會垃圾快樂,而不是真正的內心愉悅。
自從電子化網絡化的出現,出現了太多的關於孩子們網絡問題。
很多家長都在詢問: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什麼?
《呵護雲端的孩子》中有這麼一句:“我們不僅要教他們如何在現實世界生活,還要教他們如何在虛擬世界生活。”
一句很通透卻並不容易把握尺度的話,科技的發展自然有它的發展規律,但對於辨別能力差的孩子群體來說,這一切都意味着新鮮感,再加上他們對於外界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更是一切理所當然。
網絡,讓很多孩子成了發育遲緩的“電子娃娃”,正面解決網絡問題,要按照孩子的發育階段進行。
比如,學齡前兒童,他們需要用身體去接觸和學習外界,比如戶外,比如孩子間社交等,而不是通過電子產品去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否則就會出現現實與虛擬分不清的情況,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真正的生活能力,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所在。
父母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前的發育階段,做出相應的對策即可。也可以參考《呵護雲端的孩子》書中對於不同階段孩子的側重點關注。
03拒絕網絡成癮
很多人對於網絡又愛又恨,愛它的資源豐富,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看世界的願望;恨的是,孩子們識別不清,沉溺於其中,無心關注身邊的 一切。
其實,從實質上來說,互聯網就是一串的數據,然後這串數據形成各種吸引人的內容,比如圖像解碼,比如聲音解碼等等。它就是將複雜的人腦思考過程簡單化,讓人腦被動地接受這一切,直接省略了正常的操作流程。目的達到了,但內心是否有成就感呢?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我得到了。”
成癮行為的背後就是因為缺乏某種支持,從虛擬中獲得這種認可。
作為家長該如何去做呢?在《呵護雲端的孩子》中,銀子老師提到了三個方面:
第一,覺察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年幼,一遇到生活挫折或其他的困難,就會想着逃避而不是解決,整個人的狀態情緒就會發生變化。如果父母關心孩子,就會很容易的察覺到這種變化,哪怕很細微,也會有蛛絲馬跡。
父母在這個基礎上,提前截胡孩子轉向網絡尋求安慰與認可的可能性,自然可以緩慢地解決掉孩子的情緒問題,也能夠避開網絡給孩子帶來的這種垃圾快樂。
當然,這裡的孩子情緒出現問題,家長不要直接掐斷,而是允許孩子發泄出來,只有發泄出來,內心才會更潔凈。
第二,避開網絡陷阱
網絡可以讓人上癮,一定是摸准了孩子的心理,特別是對於外界辨別能力不夠強的孩子們。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孤注一擲》掀起了一股防詐騙的熱潮,它集合了那些我們常常是聽說或想象的網絡騙局於一體,給了大眾很大的衝擊感,很多人多次刷劇,希望自己漲漲腦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常見的遊戲設計邏輯,它們設置關卡,一級一級的往上沖,每過一關送點相關的東西,並且還有大的獎勵,甚至還有隱藏的關卡,等等。這些都成為了孩子陷入遊戲不想出來的前提。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沒有那些相應的工具,也沒有什麼特異功能,更沒有那些帶來成就感的認同感,自然網絡遊戲要比日常更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在。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來分析遊戲邏輯,一起來找一下遊戲背後的本質,讓孩子看到這些運營機制,換一種方式了解遊戲,點醒孩子。
第三,父母孩子多溝通
有人說,孩子陷入網絡遊戲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漠視不關係,還有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太少。
但如果換一個方式,父母與孩子一起來耍一起來玩,多一些家庭時間,孩子還會如此嗎?
我想一定是不會的,孩子最在意的就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如果父母都不願意花費時間在孩子身上,那麼就不要指望孩子被外界吸引走注意力。
父母可以帶着孩子進行旅行,可以一起做家務,可以參與到家庭瑣事的安排中,等等,孩子在家庭中多了認同感,也會多了很多的生活體悟,自然在後面,哪怕遇到網絡問題,也會從生活中汲取精神食糧對抗住外界的誘惑。
寫在最後
網絡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便利,也同時帶來了不可預知的問題。但不管怎麼樣,孩子們想要走到網絡與現實的平衡點,父母還是需要多付出一波。當現實與網絡達到平衡,孩子既不會玩物喪志,反而會讓自己的心智變得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