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某茶友,1111在某岩茶知名品牌的官網上下單一款大紅袍。
這款大紅袍伊之前買過,火功中等,香和味拼配得不錯,遂趁着1111的東風再入一手。
誰知,收貨後,傻眼了。
味道不對,火功高了很多,還有炭火味,香氣有些濁,跟之前買的那款大紅袍一對比,判若兩茶。
諮詢售後的結果是,退火期。
客服稱,“這款大紅袍是我們家的爆款,經常斷貨,新一批茶是9月份焙出來的,按理說要退火3個月才好喝,可是遇到雙十一活動,茶友們都催着上架,火雖然沒退乾淨也只能先上架了。”
接着又補充,“收到茶如果覺得口感不對,建議放一個月再喝。”
茶友這一子懵了。
什麼是退火?岩茶的退火周期究竟多長?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長?
難道所有的味道不對勁,都是退火的問題么?


《2》
說到焙火,武夷岩茶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焙火是武夷岩茶工藝里非常絕妙的一環,焙火同時亦是前人的慧心巧思所鑄就。
清代茶人梁章鉅先生曾稱讚岩茶的焙火,“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每年的茶季,武夷岩茶做完青後,毛茶的含水量高,青澀感重。
此時,需要用適當的溫度,疏通葉片脈絡,讓水分和青澀感順着暢通的經脈流到茶葉表面,蒸發、轉化。
這個過程,放在武俠小說里,稱作“打通任督二脈”。
也有人認為,岩茶“焙火”一環蘊含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脈展茶性”。
總之,經過焙火的武夷岩茶,經過火的重重考驗,彷彿得到重生。
不過,如果工藝不當,焙火稍有閃失,則會做壞這款茶——無法補救的那種。
常有茶農扼腕說,“我這茶,毛茶做出來效果非常好,可惜送去炭焙坊,被炭焙師傅焙了高火,一下子把香氣都焙沒了。”
對於岩茶而言,哪怕是做青好,後期焙了急火、高火、病火,也只能是一“焙”毀全茶。


《3》
焙完火的岩茶,會馬上進入一個“退火”周期。
這個退火周期,要從兩個方向來理解。
第一個,是工藝上的退火。
大約前十年,諮詢過一位武夷山的資深制茶師,一款岩茶的製作周期多長?每一年的新茶什麼時候上市?
得到的答案是,五月份做青結束後開始焙火,焙完一道火。
退火一個月之後,進行第二輪焙火。
然後再退火一個月,接着焙第三道火。
這樣算下來,歷時差不多4個月,能趕在中秋節前上市,就算是很快了。
“一個月”,這是制茶師給出的在焙火過程中的“退火時長”。
焙完火後,茶葉表面被炭火熏烤至有焦感,而茶葉內部還鎖着部分水分和青澀尚未離開。
此時,只能等待。
等水分和青澀感退出來至茶葉表面,也就是大家說的“返青”,到這個程度,就可以再進行第二輪的焙火了。
那麼,為何岩茶普遍要焙火幾輪才行呢?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技術,並不能一步到位。
焙火時,一方面要文火慢燉,以免用急火讓茶葉快速焦化,另一方面茶葉需要多經歷幾次退火返青過程,這樣方才能徹底把水分和苦澀物質驅離葉脈。
這樣的茶,才具備品質穩定的特點,在後期的存放過程中,不容易再返青。
從前,茶農對退火間隔期的判定有些機械,基本都是一個月時間一到,不管茶里的火退得怎麼樣,就急匆匆地進行下一輪焙火。
在這種操作下,很多岩茶出現了返青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好茶,到了茶友手裡,不捨得喝,放了一年半載,結果返青得一塌糊塗。
制茶師們遂開始改革。
嘗試着放慢焙茶節奏,讓茶葉慢慢吐青,不被一個月所限,定期試茶,感覺到青完全吐出來了,再進行下一輪焙火。
找到茶葉的退火吐青規律後,茶農們發現兩道火之間的間隔時間越長,青吐得越乾淨,焙火的效果越好,茶葉返青的幾率降低。
甚至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把做好的毛茶放置着,令期徹底吐青,到隔年再來焙火。

《4》
茶葉退火期的另一個方向是,成品茶後的退火。
也就是岩茶做好之後,成品茶之後,在儲存過程中進行的退火。
由茶葉與空氣中的水分子共同作用形成。
這個成品之後的退火過程,時間的長短是不一的。有的長,有的短。
幾百年前的武夷岩茶,講究焙透。
那時候普遍流行焙火高,使得岩茶剛焙好根本不能喝——至少要退上半年的火才成。
故有了“家家賣弄隔年陳”的說法。
而現在,武夷岩茶焙火主要以文火慢燉為主,炭溫降低,時間拉長,焙出來的茶在中等火功。
這種茶喝起來,略有火感、燥感,但沒有從前傳統焙法生成的的焦炭味,是以,退火時間也就不需要像從前那樣長了。
當然,在當下百花齊放的武夷山,也有不少制茶師認為,岩茶的火功可以有多種風格,不一定拘泥於中火,中高火。
不同的火功能讓同一款岩茶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卻同樣引人迷戀。
尤其是一些需要在加工製作時保留特色香氣的品種茶,可能只需要焙一道輕火就能上市了。
火焙高了,反而令其香氣大失,沒有了個性與特色。
這樣的輕火茶,面火的感覺相對較弱,成品茶焙出來隔一周便可以喝,不必等待退火。
放久了,反而有返青的危險。

《5》
岩茶的退火期,與岩茶的最佳飲用期有直接關聯。
茶葉放置時間太長,火退的同時,也有可能迎來茶葉的返青。
返青的岩茶喝起來青澀感重,有雜味、異味,香氣不純。
與“最佳飲用期”便失之交臂了。
並且,在退火的尷尬期中,茶葉喝起來有火澀感,香氣被炭火壓制無法釋放,不香還有煙火味,都不要求它達不到最佳狀態了,能保證正常的口感就不錯了。
故而,判斷一款茶是否退火剛好、恰好能喝,需要茶友們多關注手裡存着的岩茶。
別將它束之高閣。
定期要拿一兩泡來試喝,以免錯過它的最佳飲用期。
這樣也可以逐步了解武夷岩茶茶性變化的過程,從而提升自己的喝茶水平。
懂茶,就要從日常積累開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