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2023年10月19日18:36:03 育兒 1032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一看你家孩子的言行舉止,就知道長大後有出息,能成“大器”。

可能,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當聽到旁人誇自家孩子時,心中雖有竊喜,但理智上還是認為這是一句“客套話”,不會那麼當真。

不過話說回來,孩子小時候的一言一行,其實反映了他的內在狀態,就像民間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說的那樣,透過孩子兒時的性格秉性、言行表達,就能夠看出他一生的狀況。

但我想,雖然這句民間諺語廣為流傳,但可能很多家長都跟我一樣半信半疑,難道說,真的能從孩子兒時的狀況,看出他的未來人生嗎?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01.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的未來,能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能有出息、成大器,所以在孩子小時候,就會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培養他們的各種潛能。

那麼問題來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到底準不準確呢?

首先,從孩子的成長發育來看,3歲是孩子各種潛能的萌芽期,也是培養獨立自理能力的關鍵期,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結果發現:

如果把一個孩子在17歲時測到的智商設定為100%,那麼其中50%都發生在3歲以前。

由此可見,在3歲左右的時間段內,對於孩子大腦潛能的開發和促進,是非常重要的。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此外,從心理學研究來看,3—7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期,被稱之為“潮濕的水泥期”,指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之強,就像還未凝固的水泥一般。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會在這一時期形成。

不僅如此,英國倫敦卡斯比教授還有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研究,他為了驗證3歲對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大影響和作用,就對當地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一項長期的跟蹤研究。

在追蹤研究期間,他將1000名孩子分為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這5種類型。

後來,當這些孩子長到26歲的時候,卡斯比教授跟他們再次進行了面談,也對孩子的周圍人群進行了調查走訪。

結果發現:這1000名孩子在3歲左右的言行,準確的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行為和思考方式。

卡斯比對此也得出結論:

一個人在3歲左右所經歷和接觸的事情和環境,會像海綿一樣全面吸收,這就意味着3歲的年紀,是孩子性格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看見什麼樣的人,接觸怎樣的環境,就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並且會伴隨一生。

因此,從這一系列的研究試驗來看,我們民間關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並非是毫無依據,其背後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02.問題來了,怎樣的孩子長大後能成“大器”呢?

既然“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並非是空穴來風,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比較關心,怎樣的孩子,在未來會成大器,有出息呢?

其實,正如剛才給大家所說的那樣,孩子的語言,往往反映的是他們最真實的內在狀態,而一般愛把3句話當作口頭禪的孩子,往往在很多事情上,更具有優勢,也預示着他們成大器、有出息的概率更高。

那麼到底是哪三句話呢?接下來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第一句話:“我想自己做”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很多家長都聽到過這句話,但現實問題是,當孩子有這樣的要求的時候,你會不會滿足呢?

不得不說,太多家長都習慣於事無巨細的幫助孩子大包大攬,替孩子做決定,成為孩子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幫手”。

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上什麼興趣班,該怎麼安排學習等等,很多孩子都要被迫接受家長的安排。

但在這種養育方式之下,孩子就會慢慢喪失主動去探索和體驗生活、世界的機會,也就無法更快的獲得獨立自理能力,以及獲取、積攢更多的生活經驗,到最後就會變得人云亦云,從而慢慢“泯然眾人”。

所以說,如果家裡有一個事事喜歡都跟父母說“想要自己做”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去挑戰,因為這類孩子往往具備着自主思考和決斷問題的能力,在很多事情更習慣於去挑戰自己,長大後也會更有出息。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第二句話:“我長大了,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有人說,小時候樹立什麼樣的志向,以什麼樣的人為榜樣,往往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

對此,深以為然。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可能很多家長現在都在“榜樣教育”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和忽視,但不得不說的是,一個從小建立信念感,有遠大目標,以及有榜樣在鞭策他成長的孩子,往往在長大後,會更有成就。

這是因為,孩子在兒時就被一種“榜樣的力量”所震撼,這種力量會在孩子的心底紮根發芽,最終就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長成參天大樹。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第三句話:“現在我在忙,請不要打擾我”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不斷的辛勞和努力,而那些最終能到達頂端的人,一定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和專註。

而如果自家孩子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那就說明孩子本身是一個極度自律和做事專註的人,而這種能力,會讓這類孩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抵禦外界的影響和干擾。

他們不管是對學習還是生活,都有着明確的規劃和方向感,不但能讓父母省心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一件事情上專註度越高,則獲得成就的概率也就越高。

長大後成“大器”的孩子,愛把3句話當口頭禪,家長可別著急糾正 - 天天要聞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家長都會陷入到一些“誤區”當中。

比如說,要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學習成績上,家裡、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為孩子的學習讓步。

但實話實說,在如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光有好成績,很難在社會中更好的立足。

再比如說,很多家長會着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認為這是以後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但是,比起八面玲瓏的人情世故,有些孩子更能在孤獨和專註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說,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可能真的沒有絕對化的正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輔助他們,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