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
從心入手,方能安身立命

說到張載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知大家是什麼感覺,反正我在念的時候充滿力量,就像學佛人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起這樣的宏願,會讓生命得以提升。
我覺得在探討立心和立命的內涵時,要立足於儒家的使命感和價值觀來思考。儒家有三不朽的人生,為立德、立功、立言。其中包含兩個面向,立德是從個人修養而言,要成為有德君子,最終成聖成賢;立功和立言是從社會責任來說,能造福社會,利益大眾。這和佛教的自利利他有相通之處。
學佛的最高目標是成就佛菩薩品質,也有兩個面向:一是於自身圓滿悲智二德,為自利;一是以悲心廣泛利益眾生,為利他。
可見,儒家和佛教都倡導從自利到利他,由成就高尚人格來建設理想社會,立足點是由內而外,不同於西方文化是通過改造外在世界來追求幸福。這也是儒釋道能相互融匯的思想基礎。
當然,二者對人格和社會的具體定義會有差異。儒家的高尚人格是君子、聖賢,理想社會是大同世界,人人都能老有所安;佛教的高尚人格是佛菩薩品質,理想社會是凈土,包括西方凈土、十方凈土,乃至人間凈土。
如何成就這樣的理想?《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僅是完善自身的需要,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誠意。可見,心才是關鍵所在。
探討立心和立命,也是從心入手,由修身養性而能安身立命。這就必須了解,我們要立的是什麼心,斷除的是什麼心?
當然並非所有的心都是天地之心,此外還有種種不良心行。相關內容,儒家有很多論述。而佛法自古就被稱為心性之學,所有教義和實踐都是圍繞心性展開,由認識心性、調整心行,最終明心見性,證悟心的本質。
這些思想在今天格外重要。時代飛速變遷,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現後,帶來很多顛覆性的改變,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優越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重視立心,找不到立命之本,我們將何以自處?
摘自:《如何立心立命》
版權所有:濟群法師
如需轉載,請務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