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學季到了,不少人發現:自己的父母親戚似乎“不太對勁”。
昨天還明令禁止談戀愛,今天突然語重心長地拍着你的肩膀說:“你也不小了,趕緊找對象,早點結婚,我們想抱孫子了。”
昨天還往你口袋裡塞零花錢,今天突然義正辭嚴地說:“你長大了,也該學着自己賺錢了,去找個實習工作吧!”
昨天還不允許你結交“狐朋狗友”影響學習,今天突然說:“別總一個人待着,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認識幾個朋友、積攢人脈!”
上述種種,是不是你的同款父母?為啥上大學前後,父母的表現天差地別?大學,真的是人生的分水嶺嗎?
父母心態的180度大轉彎
18歲,正好是大部分人高考結束邁入大學的階段。從法律意義上來講,一個人邁入成年,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確實可以算作人生的分水嶺。
上大學以前,由於高考的壓力,家長一般都會將“戀愛許可”延遲到大學發放,但一進入大學,又恨不得希望孩子“原地結婚”,早日成家立業。
不少大學新生的家長,開始鼓勵和支持孩子自己負擔生活費用,去實習、打工,賺錢,甚至有些孩子課都還沒上就已經給安排上了兩三個實習工作。
那些不讓孩子交太多朋友(怕影響學習)的家長,開始“強制”讓孩子加入各種社團、老鄉會甚至是社會組織,為將來發展積攢所謂的“人脈關係”。
許多孩子根本不能適應父母態度這樣180度的大轉變。
由於社會和家庭的“過度保護”,導致這些孩子在生理上成年的時間節點,心理卻沒有成年。
此刻,父母突然要按下自己人生的“快進鍵”,他們顯得茫然無措。
被切割的人生和集體焦慮
我們的人生,似乎總能被切割成許多部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就業、成家、立業、生娃(以及娃的上述人生歷程)、退休……這些無數的節點和要完成的KPI和考核在等待。

從淺層上來說,是“功利心”使然。
上大學前禁止戀愛,將學歷提升作為進入社會的第一張入場券,怕的是進不了好的大學,拿不到漂亮的文憑。
上大學後忙着催婚催育,怕的則是孩子年齡大了在婚戀市場“貶值”。
這種“功利心”無可厚非,但在物質逐漸豐富、選擇逐漸多樣化的今天,過分地被“功利心”綁架,或許會丟失更多路徑嘗試的可能,讓一代代人陷入“同質化”。

從深層次上來看,這是一種“社會焦慮”的影射。
催婚、催工作、催“social”,不只是“大學焦慮”,而是一種全社會的集體性焦慮。
這背後, 一方面是“家庭本位”的思想文化影響,即追求世俗大於追求精神,此外也有攀比心態、從子女那裡獲得意義和價值感等多方面原因在共同作用。
於是,這種多重因素構建的社會集體焦慮,演化出了不同的分支:學習焦慮,就業焦慮,催婚焦慮,催生焦慮……
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當下,隨着個人意識的逐漸覺醒,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關注自身的精神需求,不再對社會傳統的約束唯命是從。
當下的社會正處在一種全新價值觀的構建過程中,傳統思維和新的觀念不斷對撞,這一過程在所難免。如何讓兩種觀念儘可能地平穩過渡,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引導。
年齡不是人生的KPI
看看這些人:
馬雲創辦阿里巴巴時已經35歲,柳傳志40歲創辦聯想,華為創辦時任正非已經43歲。
再把目光投向國外,奧巴馬55歲時已從美國總統的任上“退休”,而特朗普70歲才成為美國總統。
有人會說,他們和我們有關係嗎?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他們。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他們一般。不同的人出身、經歷、觀念都不同,但卻都可以選擇成為真實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你永遠在奮鬥的路上。
因為,當今社會是包容的,你可以在規則的範圍內,肆意生長,長成你想要、你喜歡的樣子。

“上了大學就要……”會有無數版本的答案,但它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是在販賣焦慮。
上了大學,不過也只是上了大學而已。你進入了新的環境,開始了新的學業,認識了新的朋友,收穫了新的技能,這些加持於你,使你變成更好的自己,這才是上大學的意義。
或許全社會應該多一分引導,少一分焦慮,讓孩子們能夠在面對無數選擇之時,耳旁沒有嘈雜的聲音,可以靜下來,更多地傾聽自己的內心。
來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