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說,自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就得了一個毛病,咬床頭。在床頭板和床尾板上咬出了一個個牙印子,就像被啄木鳥啄過一樣,有的部分都被他咬得露出了木頭。
孩子啃咬的時候聚精會神,只要被打斷了,小臉就漲得通紅,委屈的嘴角像個倒掛的香蕉。
她以為孩子缺什麼微量元素,可檢查也做了,哪項指標都是正常的。這讓她很是困惑:孩子已經4歲半,就一歲多口欲期的時候經常咬東西咬人,過了那個時間段就沒咬過,現在突然又開始咬東西,難道是口欲期又回來了?
確實,很多孩子都有啃咬東西的習慣,什麼桌子,椅子,各種木製品,毛巾,杯子,床單,自己的手指甲,小皮屑,衣服上的線頭,都逃不過他們的“魔嘴”。
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3歲前的孩子,喜歡用嘴探索世界,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現。但如果已經超過3歲,孩子還在不停地啃咬,就有可能是“口欲期停滯”。
01.為什麼會有“口欲期停滯”?
這種行為的出現與孩子的年齡、性格、環境和生理因素都有關係。
有些孩子可能是因為缺少某種微量元素,例如缺鐵、缺鋅,這時可能就會出現神經緊張和肌肉緊張的情況,加重啃咬行為。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現在的孩子食物比較豐富,很少會出現缺少微量元素的情況。
大多數的這種情況則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係,例如孩子在學校或家庭遇到挫折、壓力和感到不安全感時,可能會用啃咬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緊張和不安。
某醫院曾經對4所小學的732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45.08%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性行為”。其中,啃指甲的發生率最高,佔29.64%,習慣性抽動佔16.93%,吃手指佔8.88%,習慣性擦腿佔1.64%。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r.Lori Woodring指出,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東西有關聯。當孩子需要適應變化,就會有新的壓力產生,這些壓力會在情緒上、心理上、生理健康上表現出來,咬東西,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咬床頭的孩子,經過媽媽的諮詢詢問,發現是因為孩子上幼兒園之後總是憋尿,憋不住了就尿褲子,被老師批評了,因此一上幼兒園心裡就特別緊張導致的。
02.孩子出現這種行為,能不能用厭惡療法來治療?
所謂的厭惡療法,就是在孩子喜歡啃咬的地方,比如說手指、鉛筆頭這些部位塗上苦味劑、手指水、辣椒水、風油精這類東西,孩子咬的時候吃點“苦”,就不敢再咬了。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建議的。
一是把這些東西塗在孩子的身上,有可能會對肌膚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比如辣椒水,塗在手上會紅腫。
二是會存在誤食的風險,例如很多手指水雖然打着安全、不含毒素的廣告語,但誰也不知道它裡面到底有啥。風油精更是含有薄荷腦、樟腦這些,對孩子的大腦會有損傷,完全不能口服。
三是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啃咬的更厲害。
03.那到底該怎麼辦?
有位寶媽分享了她的經歷:只要看到孩子啃咬,就拉起來打手,孩子哇哇大哭,說再也不會了。可一不在媽媽的視線里,孩子就會繼續啃咬,眼睛還不停地盯着媽媽離開的地方,防止媽媽回來。
所以,打一頓雖然暫時能有效果,但治標不治本。
那到底該怎麼辦,才能讓孩子改掉啃咬的行為呢?
①提供適當的咀嚼物。
孩子啃咬行為的出現可能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咀嚼物。父母可以給孩子適當添加需要啃咬的食物,如胡蘿蔔、蘋果等,或者購買專門的咀嚼玩具,引導孩子正確的啃咬行為。
②尋找孩子啃咬的原因,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可以帶孩子去查一下微量元素,如果缺什麼那就積極補充。
如果不是身體問題,那就要積極尋找孩子心理壓力的來源,是因為換了照顧人、生活環境緊張不安,還是被欺負了等等。
找到原因後積極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③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人較多的場合,孩子會緊張,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放到嘴裡。家長可以抱抱孩子,或者牽着孩子的手,緩解他的緊張情緒。
回到家後,可以適當地表揚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幫孩子樹立信心,這樣慢慢地孩子在公眾場合就會不那麼緊張了。
或者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孩子身上帶一個他最喜歡的東西,告訴孩子大家會一直陪着他,這樣也能減少孩子的不安。
④給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穩定對緩解孩子心理壓力和焦慮感有促進作用。父母的關係和諧樂觀,充滿正能量,可以間接地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減少啃咬行為。
家長可以通過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安全感,或者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親子戶外活動放鬆身心。
⑤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孩子的啃咬行為很嚴重,比如有的孩子會把手啃得鮮血淋淋,家長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出現一些怪異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我們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後耐心地幫助孩子慢慢改正,這些行為都會逐漸消失。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他們多一些關注。
更多推薦:
[心]一不順心就哭鬧,娃真不是故意的,而是到了這個關鍵敏感期
[心]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