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為釵副,襲人和寶釵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勸諫寶玉這件事上,兩人難得的志同道合。
都喜歡勸,而勸的對象都是“寶玉惡勸,此是第一大病也”,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寶釵這裡,除了不喝冷酒之類的小事,一般的勸告寶玉是都聽不進去的。甚至,寶玉會“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用這樣過分的無禮之舉,當面給寶釵下不了台。
而在襲人這裡呢,其實很多勸告,寶玉也聽不進去。不過雖然聽不進去,寶玉可是對襲人越來越依賴。到心愛的晴雯芳官等人被逐之後,寶玉天真的幻想已經破滅,還想着和黛玉襲人“同死是歸”,把她與黛玉並列當成一輩子的伴侶。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說得難聽一點兒,因為寶釵放不下身段。
襲人勸諫寶玉,常常是“把一巴掌揉三揉”,勸誡伴隨着誘惑一起來:你依我三件事,我就答應你不回家去;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理你、不跟你說話。並且她對寶玉的要求,也適當地做出讓步,不會讓他“一口吃個胖子”。
比如說吧,寶玉不愛讀書,大家也都知道他不愛讀書,而賈政王夫人對他最大的期許就是讀書。針對這件事,寶釵是怎麼勸的?看到香菱學詩,寶玉感慨,寶釵就插上一句:“你能夠像他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的?”——別說寶玉了,就是你我看了,覺得掃不掃興?就好像你最愛吃的香噴噴的炸雞已經擺在面前了,旁邊人卻要求你“做完這二十五道數學題再吃”,什麼感受?
可是襲人呢,她是怎麼對寶玉說的:“讀書是極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輩子,終久怎麼樣呢?”說了好處,指明了方向,馬上又補充:“但只一件,讀書的時節想着書,不念的時節想着家些”——什麼是“家”?“家”有什麼可想的?這不就是“你可別忘了我”嗎?
面對這樣的溫柔,寶玉當然是“襲人說一句,寶玉應一句”,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未必能這麼聽話。襲人也深知。所以隔一段時間,她對寶玉的要求又有了變化:“你真喜讀書也罷,假喜讀書也罷,只是在老爺跟前或在別人跟前,你別只管批駁誚謗,只作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
她不要求寶玉認真讀書,只要求他“作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不僅要求降低了,而且有一種“咱們合夥裝假,騙騙他們”的趣味,她反倒成了寶玉的最親密的同謀——這樣的要求,你讓寶玉如何拒絕?

“寶玉惡勸,此是第一大病也”,任何人的勸告,對寶玉的影響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寶釵那樣居高臨下、好為人師,只會引起寶玉的反感;而襲人又是柔情,又是私情,雙管其下,寶玉雖然不接受意見,卻對提意見的人充滿了好感。
畢竟,寶釵和寶玉是平等的姊妹、親戚、朋友,而襲人,卻是依附寶玉的丫鬟、婢女、侍妾。自身的地位不同,決定她們的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