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語言干預中,口語表達也是家長們較為重視的項目之一。本次我們整理了關於日常訓練孩子口語表達的實施思路供家長們參考,希望能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首先是教導孩子的名詞表達,以教導孩子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為例,在訓練活動開始前,家長們要事先準備好“教具”,包括布、海綿、毛絨玩具等物品與身體各個部位的圖片。
訓練活動步驟
第一步:在活動或遊戲的情景下,家長分別用事前所準備的物品(布、海綿、毛絨玩具等)觸碰或擦拭孩子不同的部位,觀察孩子對哪種材質更加敏感或更感興趣;
第二步:用孩子最感興趣的物品(如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感興趣則繼續;
第三步:家長用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部位後問孩子“碰/擦哪裡呢”,同時舉起一張身體部位圖,並發出聲音,引導孩子說出相應的部位;
第四步:家長用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部位後問孩子“碰/擦哪裡呢”,同時舉起一張身體部位圖,並做出口型,引導孩子說出相應的部位;
第五步:家長用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部位後問孩子“碰/擦哪裡呢”,並舉起一張身體部位圖,引導孩子說出相應的部位;
第六步:家長用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部位後問孩子“碰/擦哪裡呢”,延遲3秒,再舉起一張身體部位圖,引導孩子說出相應的部位;
第七步:家長用毛絨玩具觸碰或擦拭孩子身體部位後問孩子“碰/擦哪裡呢”,孩子主動表達想要碰/擦的部位;
在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們要現有找到孩子的興趣,從而保證孩子願意配合將活動繼續進行,之後再通過視覺支持與輔助/提示來引導孩子進行口語表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孩子在很短的時間掌握所有步驟,所以家長們需要循序漸進地教導,並在過程中逐漸淡出輔助。
而對於孩子的動詞表達與句子表達也是如此,例如,孩子對吹泡泡這一活動比較有興趣,那麼家長們就可以通過該活動來訓練孩子對於“吹”這一動詞的表達。
實施步驟
第一步:父母與孩子一起進行吹泡泡活動,讓父親站在孩子身後拿着吹泡泡的工具,母親站在孩子面前;
第二步:父親問“要做什麼”,母親大聲說“吹”,爸爸就吹一下泡泡;
第三步:父親問“要做什麼”,母親放低音量說“吹”,爸爸就吹一下泡泡;
第四步:父親問“要做什麼”,母親做出口型“吹”,引導孩子說“吹”,爸爸就吹一下泡泡;
第五步:父親問“要做什麼”,母親延遲3秒,再做出口型“吹”,引導孩子說“吹”,爸爸就吹一下泡泡;
第六步:父親問“要做什麼”,孩子說“吹”,爸爸就吹一下泡泡;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內容,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情況進行參考。如果家長們想要帶孩子進行更高階段的訓練,可以嘗試與孩子進行簡單的對話(問答形式)。而在過程中家長們也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