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幼衛生年報數據的分析顯示,35%的中國孕婦實施剖宮產。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初次妊娠≥35歲的產婦比率亦在不斷增加。
而高齡是增加剖宮產風險的一大因素。
當符合剖宮產醫學指征時,實施剖宮產可以有效地預防孕產婦死亡和圍產兒死亡及相關疾病。
但剖宮產干擾了孕婦正常的分娩過程,對孕產婦的身心健康均有一定影響,因此,規範剖宮產術的臨床指征、加強術後護理非常重要。
我國民間一直有產婦“坐月子”的習俗,那麼,剖宮產後產婦應該如何“坐月子”呢?
(網絡配圖)
運動
產婦術後儘早活動能夠有效預防血栓性靜脈炎、腸粘連,以及促進子宮復原及腸蠕動,以儘快排出腸道內的氣體,解除腹脹。
所以,術後只要體力允許,應多進行床上運動或是下床活動。
(網絡配圖)
二便
術後由於傷口疼痛, 產婦在如廁過程中腹部不敢用力,容易導致大小便瀦留,造成尿路感染和便秘。
因此,術後拔除導尿管後產婦也應按平時習慣及時大小便。
產後如果長時間不能正常排便,一定要諮詢醫生,必要時可以吃一些藥物來緩解。
(網絡配圖)
飲食
剖宮產術後6小時內由於麻醉藥效尚未消除,為了減少嘔吐、嗆咳,需要暫時禁食,若是實在口渴,也可飲少量溫水;
術後6小時後,可進蘿蔔湯、米湯等流食,若是進食後出現嘔吐、腹脹,則需下床活動;
產後第1周的飲食重在促進傷口癒合、清除惡露,故飲食應富於營養、具有足夠的熱量,吃豬肝有利於補血、排惡露,以紅棗、枸杞子等中藥材調製的葯膳能夠補氣血,食用酪梨油能夠改善便秘、促進平滑肌收縮;
產後第2周的飲食重在防治腰酸背痛、補氣血,可選用山楂茶、木瓜魚鰍湯、桂圓紅棗粥、炒腰子等,這些膳食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減少腰酸背痛;
產後第3~4周的飲食應以高蛋白食品為主,既可以消除身體疲勞,還能促進乳汁分泌。產後要忌吃生食、冷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功能不良。
(網絡配圖)
傷口
現剖宮產大多為皮下縫合,術後不需要拆線;如果是普通縫合線,5~7天拆線。
進行皮下縫合的產婦,術後24小時要對傷口進行消毒和更換敷料,48小時後表皮基本長好,若無特殊情況術後第3天可以拆掉敷料。
之後對傷口的護理主要是防水、保持清潔、避免腹部牽拉力。
比如洗澡應該以淋浴為主,也不能用花灑對着傷口沖,最好用外用防水創可貼蓋住傷口;咳嗽、打噴嚏可以用手捂住傷口,減輕疼痛;
夏天室內溫度控制在28℃,避免汗水浸濕傷口。
產後一個月內要注意觀察傷口有無紅腫、滲血、疼痛等,若有異常及時聯繫醫護人員,以免出現傷口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影響術後恢復。
(網絡配圖)
惡露
術後還需注意觀察子宮出血情況,通常情況下惡露在產後10天會逐漸從暗紅色轉變為淡黃色,產後4~6周會停止。
若是超過4周惡露仍量較多且為暗紅色,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了解子宮恢復情況,或是排查有無合併感染等。
哺乳
產後1小時是啟動母乳餵養的黃金時間,母嬰間皮膚接觸應一直持續至第一次母乳餵養(吮吸乳汁的動作)完成,即使準備人工餵養,母嬰接觸也要至少持續1小時。
期間,礙於產婦傷口疼痛等原因,建議家屬在旁邊輔助。
(網絡配圖)
情緒
產婦受剖宮產手術操作刺激、角色轉變、自護能力差、欠缺母乳餵養知識、擔憂產後恢復及新生兒健康等因素影響,極易出現抑鬱、不安、煩躁等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不僅會降低產婦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會 影響乳汁分泌、胃腸功能恢復等。
故建議產婦自身做好心理調適,家屬也要積極主動幫助產婦分擔。
(網絡配圖)
作者|吳金蓮
來源|《家庭醫藥》2022年9月第17期
編輯|張皖波
校對|鄭柯
二審|張越
終審|劉慧英 張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