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開學季,許多小朋友要從家庭走進校園。面對幼兒“哭鬧不進學校”、“上課期間頻繁找老師尋求抱抱”的問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哭鬧不進學校多半是由“分離焦慮”引起的,那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兒童與主要撫養者分離時所產生的恐懼、擔心或不安的行為和情緒。
如幼兒初從家庭進入幼兒園,不僅面臨著與依戀對象的分離,還將要一個人獨自面對新的環境,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和逃避行為。大部分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能獨立的入園學習。而有些小朋友,可能會因沒有辦法與爸爸或媽媽分開而出現一些哭鬧、逃避入園的行為。
面對幼兒“分離焦慮”我們應該怎麼辦?
一、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在新環境中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最常見的是生活技能的缺乏。在入園前,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飯、穿衣、如廁等。要鼓勵幼兒學會在遇到困難時,尋求老師幫助,並能獨立表達。在生活中提高幼兒生活自理技能,有助於幼兒自信、獨立等優秀個性品質的形成,能有效減少分離焦慮的發生,為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做好準備。
二、提升幼兒社交技能
孩子入園後,會遇到很多新的朋友。有效的社交技能,會讓孩子能更好的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也能讓其更好的適應環境。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主動參與孩子的遊戲中,幫助家長和兒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教會兒童更好的處理問題,增加了兒童安全感 。
三、塑造幼兒良好秩序感
家校要配合,教育要一致。在幼兒園時,老師會強調安坐、不亂跑等課堂規則意識及獨立意識。在家庭中,家長也要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讓孩子明白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成為有秩序、 守秩序的社會人。
四、運用認知行為療法降低幼兒的分離焦慮
對於入園一段時間後,分離焦慮仍很嚴重的幼兒,可以採用系統脫敏的方式降低分離焦慮。如進行“捉迷藏”的遊戲,隨着遊戲的進展,家長躲藏的時間可以不斷延長,躲藏的距離也可以不斷變遠,躲藏場所也可以不斷變化,逐步讓患兒適應分離。家長要及時的獎勵幼兒獨立的行為,減少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兒童發育行為三科 譚東超 王亞哲
編校:秦一 王碩
審核:宣傳科 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