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襁褓中的嬰兒到學會翻身,學會獨坐,學會爬行,最後到學會自己走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見證着孩子很多的第一次。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一次一次地放手,放手讓孩子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放手讓孩子去觸摸路邊的植物,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
我們享受着孩子對自己的依賴,但是我們更願意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
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放手讓孩子分房獨自睡覺,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過程。
孩子多大合適分房睡,這個要看孩子生理和心理能力是否達標,正常來說建議三到五歲這個年齡段嘗試讓孩子分房睡,但是,孩子是否適合分房,要根據孩子的心理承受情況而定。
換句話來說,如果孩子到了五歲還強烈抵制分房睡,那說明孩子從心理上還沒有完全接受脫離父母的事實,父母就需循序漸進慢慢脫離,而非強制一刀切。
那麼我們如何識別孩子是否適合分房睡呢?
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識別:
生理上,孩子能夠自己上下床,表達意願、上廁所等,就可以考慮和孩子分房睡了。
心理上,孩子是否對分房睡這事情存在害怕的心理,比如像我家小妞就很怕黑,膽子也小,如果存在這類型的情況,就需要父母營造一個足夠安全的睡覺氛圍逐步訓練孩子能獨自分房睡覺。
分房睡有什麼好處呢?
1.有利於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
孩子從1歲半起開始萌生自我意識,意識到這個玩具是他的,這是他的東西。
那在這個階段,需要父母從生活細節着手,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
和孩子分房睡,給孩子營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房間,自己的生活用品,就更有助於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
2.分房睡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睡覺環境。
孩子和父母共睡一張床,床的面積本來就不大,留給孩子的空間也不多,有的時候父母輾轉反側甚至打呼嚕還可能打擾到孩子睡覺。
大人的身體、被子一不小心就可能壓到孩子,產生危險。
和孩子一起睡,父母呼吸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房間的空間也有限,長期以來就可能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在人體中,所有組織的耗氧量就屬腦組織最大。正常狀況下,成年人的耗氧量相對孩子的腦耗氧量比較小,在父母雙親共同排出的廢氣環境下,處在中間的孩子處於一種供氧不足且充斥着二氧化碳的空間里。這就導致孩子會出現睡眠不穩定、做噩夢、哭鬧等現象,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3.能讓孩子有正確的兩性認知,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我家小妞兩歲多的時候洗澡有一天她指着胸前的兩個小點點問我“媽媽,這是什麼呀?”她會指着公共洗手間問為什麼女洗手間前面是個穿裙子的姐姐,男洗手間前面是個穿褲子的哥哥。
隨着孩子的生長發育,他開始萌發性別的意識。如果孩子依然和父母一起睡,就很容易出現性別的混淆,嚴重的話還可能產生戀母戀父情結。
如果孩子一直和父母睡,孩子在面對異性的時候,就不懂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也會沒有保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4.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孩子分房睡,他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可以學會自己動手整理床鋪,動手搭配自己的衣服,動手整理房間的環境,動手打掃自己的房間等等,給他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5.鍛煉孩子的事情解決能力。
孩子獨自分房睡,冷了他會自己蓋被子,下雨了他會去關房間的窗戶,房間亂了他會自己去收拾等等。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是生活中的小細節一點一點累計的,從生活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自我解決的能力。
分床睡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1.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
給孩子做關於長大的心理建設。我就經常和我家小妞說“寶寶,你長大了,樓下的弟弟妹妹都叫你姐姐了,姐姐可以自己睡一個房間了,大家都會說你好棒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強化孩子的意識。即使孩子剛開始有排斥,通過不斷的激勵讓他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產生面對獨立的信心!
2.利用榜樣的力量。
比如說我家小妞,我就會鼓勵她,你看小豬佩奇和喬治都是自己睡一個房間的。
那麼當讓她自己睡一個房間她害怕時,她就會想到“榜樣”佩奇和喬治都是自己睡一個房間的,她會嘗試着戰勝自己的害怕。
3.分房前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儀式感可以促進人對一件事的認同感。
我們不妨在給孩子分房睡前也給他一個儀式感,買上一些孩子喜歡的零食、一個小小的蛋糕,給孩子的房間準備小小的牌子,寫上孩子的名字,甚至是讓孩子畫一張畫寫上他的房間掛在房間門上,讓孩子認同到這是他的房間。
4.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感十足的睡覺環境。
房間不宜過大,過大的房間缺少溫馨感,容易讓孩子害怕。
兒童床盡量放在靠牆的地方,這樣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選擇合適的兒童床:
選擇帶可拆卸護欄的兒童床。選擇一款帶護欄的兒童床,能避免孩子不習慣獨自睡覺掉下床去。等孩子養成了習慣,就能拆下護欄讓他獨自睡覺。
選擇一款材料安全的兒童床。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當中,選擇一款材質安全合格的兒童床尤其重要,能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
選擇的兒童床離地面不宜過高,同時剛開始寬度1.2米的兒童床足以,過大的床會讓孩子感覺太空曠,安全感不足。
選擇一款合適的床墊,床墊的選擇和孩子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
(1)在選擇面料上面,要盡量選擇純棉的,選擇環保的產品,注重它的面料,有沒有添加化學成分。孩子皮膚要與之相接觸,選擇安全的面料尤為重要。如果選擇不安全的面料有可能會導致孩子過敏的產生。
(2)選擇床墊的時候還需要注意透氣性,因為孩子本身體質就偏熱,所以要選擇透氣性強的,這樣孩子的睡覺舒適感更強。
(3)選擇能拆洗的床墊。孩子還在生長發育的階段,有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尿床,弄髒床墊的現象,選擇一款能拆卸的床墊,這樣清洗就比較方便了。
(4)需要注意尺寸,高度不能夠太厚,寬度一般來說要足夠寬,孩子睡在床墊上面,能夠隨意翻動。
(5)還有一點就是硬度方面,不能夠太硬,也不能夠太軟。太軟了,對於孩子的骨骼發育就會不好,但是如果太硬了,孩子睡在上面也會不舒服。
為避免孩子晚上起來摔倒,我們可以裝一個亮度比較暗的小夜燈,有條件的可以在床兩邊裝上感應燈,那樣就不用擔心孩子起夜了。
5.讓孩子自己布置房間。
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床。比如我家小妞就自己選擇了一款小屋子造型的床,這樣除了增加她對自己房間的認同感以外,平日她也非常喜歡在自己的小空間獃著。
可以讓孩子選擇一款他喜歡的床邊地毯。地毯除了可以增加房間的溫馨感以外,柔軟的地毯也可以在孩子意外掉下床的情況下起保護的作用。
讓孩子選擇喜歡的床上用品、燈飾、窗帘、牆紙等。我家就是讓小妞自己選擇卡通牆紙,參與到粘貼牆紙的過程當中。她經常很開心地向親戚朋友介紹“這是她貼的牆紙!”
她很開心能參與到自己房間的布置當中,每當她給別人介紹哪些部分是她布置的,她都會很自豪。這樣的自豪感,也更加加深了她獨自房間的認同感。
6.讓孩子繼續使用以前的物品。
孩子獨自睡在自己的房間,剛開始接觸新的環境會有陌生感,從而有可能感覺害怕、恐懼。
我們可以給孩子使用以前的物品,比如被子、床單、枕頭、玩具等,聞着熟悉的味道,看着熟悉的床上用品,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7.可以陪着孩子入睡再離開。
孩子分房睡肯定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前期父母可以等孩子睡著了再離開。
入睡前,可以給他講講睡前故事、聊聊天,等他能放鬆下來,營造一個更好的睡眠環境。
同時,父母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和你一起聊聊天,等你睡著了就去旁邊的房間,你有什麼事情可以過來和媽媽說。”讓孩子能慢慢地適應分房睡的過程。
9.開始分房睡後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關心孩子。
可以問問孩子“昨天你睡得怎麼樣?”“還有什麼需要媽媽幫你的”同時對孩子能獨自分房睡的行為給以表揚和獎勵。
同時也要觀察孩子的日常,看他是否已經適應,是否需要調整等等。
孩子一天天的長大,需要父母的放手,放手讓孩子嘗試更多的第一次。每一次放手都意味着孩子又學會了一個新本領。
放手讓孩子分房睡,讓孩子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空間,獨自完成自己的事情,克服新事物當中的每一個困難,更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獨立自強的性格,讓孩子的人格更為獨立!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