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窮養的孩子,才是一個無底洞

2021年10月09日18:49:03 育兒 1199

國慶期間,和朋友一起去景區遊玩,帶着她5歲的孩子。


路過一個賣特色冰激凌的店鋪,誘人的香氣,可愛的造型,加上天氣比較熱,門前擠滿了駐足品嘗的小朋友。


剛才還興高采烈的小姑娘立馬“走不動”了,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別人手裡的冰激凌,使勁咽了咽口水,遲疑了一會,怯怯地問朋友:“媽媽,我可以吃一支冰激凌嗎?”


朋友想都沒想,拉着孩子的手就走。


小姑娘不樂意,杵在原地不動。朋友有些不耐煩:“外面是沒有冰激凌賣嗎?非要在景區買,又貴又難吃!”


孩子瞬時滿臉委屈,雙眼噙滿了淚水,怯怯地低下了頭。


平時脾氣還算溫和的朋友,此時突然變臉:“這有什麼可委屈的?再這樣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我想去給孩子買一支,也被朋友攔了下來:“這孩子太不懂事,你別慣着她!”


那一天後來的行程,小姑娘興緻都不太高,話也很少,遊玩結束回家的路上,朋友主動提出給她買一支雪糕作為補償,她也撅着嘴走開了。


實際上,朋友和老公都有着不錯的收入,完全可以滿足孩子買冰激凌的需求,但她卻選擇拒絕,因為在她看來,這是一個低性價比的、不合理的需求,不該縱容孩子。


“在景區購物”可能確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點:“購買”孩子的心愿,成全和豐富她的內心體驗,卻是有深刻意義的。



被窮養的孩子,才是一個無底洞 - 天天要聞

閹割需求,等於閹割自我


在一個“被窮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的視頻里,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8歲時,女孩想買一瓶飲料,媽媽怒斥她不顧及家裡條件,讓她回家喝水。爸爸在旁邊打圓場“就是幾塊錢的事”,媽媽回懟“幾塊錢也不行,我這是在教她懂事”。


17歲時,同學約女孩看電影,媽媽不同意,說沒這閑錢,讓她學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女孩從此幾乎不再結交朋友。


23歲,女孩即將參加工作,可是她十分自卑,就連爸爸送她的新衣裳也不敢接受,“退了吧,這身衣服太貴,我配不上”。


需求是自我的延伸,而對於自我正在聚合的孩子來說,需求被如何對待,將影響人格的定型。


尤其是父母以經濟相關的原因直接拒絕孩子的需求時,孩子可能會接收到以下幾個信號:


① 我不值得


孩子在慾望形成的當下,即向某個事物投注了力比多,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渴望,這個事物在他心裡是等同於美好的存在。


父母以經濟情況為由,打壓孩子的慾望,他會被迫放棄美好,而這其中恰好有一個等價物的存在——金錢。


當父母不願花錢,而又沒能很好地保護孩子的價值感時,孩子很容易自動歸因於自己“不值錢”,配不上這份美好。


若這份“美好”只是一個冰激凌、一瓶飲料,本身價值並不高,孩子便越發感覺自己“廉價”。


② 我是累贅


反覆強調家庭條件不好而無法滿足孩子需求,就好像在表達,一個小小的需求都會輕易擊垮父母和家庭。


這時父母在孩子眼裡是脆弱的,他開始壓抑所有的需求,變得乖巧而懂事,但同時也對自己的存在充滿了質疑,活在罪疚和焦慮之中,視慾望為洪水猛獸。


③ 我很差勁


其他人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而自己卻屢遭拒絕時,孩子將在比較之中,經歷雙重壓力:我不如別人和爸媽不愛我。


這些壓力的結果是,自我意象變得十分糟糕,他會覺得自己是人群之中最差勁的那一個,無論變得多優秀、取得多大成就,都很難改變這種自我認知。


以上這些,便聚合成了一個匱乏且自卑的“窮養”孩子的模樣,強烈的不配得感將被深刻地植入人格之中。



被窮養的孩子,才是一個無底洞 - 天天要聞

被捆綁的父母


這也許並非父母所願,大部分人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受到了無意識的驅使,而在無意識里,他們同樣是匱乏的。


我的那位朋友就是一個長大了的“窮養小孩”:


她出生在農村,還有兩個弟弟,父母都是農民,生活比較拮据,她的童年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多餘的需求幾乎從未被滿足過。


10歲那年,她和父母第一次去北京,特別饞火車上的盒飯,平時從不給家裡惹麻煩的她,那天特別執着,當場哭鬧了起來。


母親勸說無果,直接甩了她一耳光,厲聲道:“你再無理取鬧,我們不要你了!”


說完拉着父親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消失在擠擠攘攘的車廂里。


朋友嚇壞了,被拋棄的恐懼瞬間代替了所有的慾望,她說從那之後,她再也沒有過任何好奇和渴望。


“‘這種東西又貴又難吃,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句話是我媽當時罵我的,沒想到它一直盤踞在我的腦海里,又毫無覺知地傾倒給女兒。”朋友苦笑了一聲。


對朋友而言,慾望意味着被拋棄、被責罵,有慾望就會有痛苦,她緩解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對父母保持認同。


認同父母的觀念,認同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認同自己的需求不合理,而這個過程,就是對外在父母的“內化”。


內在父母此後將代替外在父母打壓自己的需求,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以至於朋友成年之後,哪怕早已成為收入不菲的白領,可依然對慾望和需求充滿了恐懼,極盡節儉,看到了喜歡的東西也捨不得買。


並且,她還將這份恐懼,投射給了女兒。


這就是匱乏的代際傳遞。


這類父母是不自由的,只要面對需求,內心就會不自覺陷入“吝嗇父母“與“委屈小孩”的戲碼,被恐懼和無助所充斥,而無力看見真實的自己和孩子。


可真實情況是,那個“委屈小孩”早已長大成人,擁有獨立且豐厚的收入,也有了適度滿足自己和孩子需求的能力,慾望不再可怕,她也不必再繼續壓抑和委屈了。



被窮養的孩子,才是一個無底洞 - 天天要聞

更合適的方式


很多家長可能一直都有個困惑:滿足孩子的需求,少了怕虧待,多了怕溺愛,究竟度在哪兒?


壓抑慾望就是壓抑生命力,所以我的建議是:能力範圍內的合理需求和願望,大大方方地滿足和成全。


這裡有兩個點,一個是合理需求,一個是能力範圍內。


先來說合理需求。所謂“合理”,它的判斷基準應該在孩子而不在父母,也就是說,凡是能夠豐富體驗,發展心智和人格的需求,都算“合理”。


比如景區的一支冰激凌,父母的判斷可能基於物質價值本身,價格偏貴所以不合理,但對於孩子而言,在風景如畫、興緻盎然的當下,從對其他孩子的艷羨,到自己親口品嘗特色的美食,這種體驗是獨特且有意義的。


這就是一個合理的需求。


“能力範圍內”則在於父母對於自身情況的把握,此時應當保持覺察,避免讓自己的匱乏感扭曲現實,結果明明可以滿足,卻不願滿足。


有些人可能會擔憂: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一味地滿足而不加節制,不會讓孩子越來越貪婪嗎?


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可被滿足的,只有欲求不滿的黑洞,才會將健康的慾望變成貪婪無度的渴求。


認為孩子有“貪慾”,可能正是家長將強烈的的匱乏感投射出去的表現。


而對於超出能力範圍的需求,更多要求父母修通自戀,能夠坦然地與孩子討論自己的局限,保護好他的自我價值感。


在上文提到的那個短片里,女孩的父親最後說了一段話:“別受你媽影響,你很優秀,是我們能力不夠,沒能給你想要的生活,穿上這件新衣裳,去好好爭取自己的新生活,加油吧孩子。”


一來將無力感和挫敗感收回自身,二來肯定了女兒的價值與潛能,這是需要智慧和氣魄的。這些話雖然遲了一些,但也為女孩注入了極大的信心和力量,成為她蛻變的基礎。


最後,就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慾望的滿足常常與金錢密不可分,而金錢要靠勞動換取。


可以設計或陪同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項目,幫助他在勞動中體驗賺錢的辛苦與樂趣,既能增進對父母的理解,又能讓孩子體驗自我滿足的滋味,為將來獨立實現和享受慾望賦能。


如果說讓孩子“懂事”,或許這才是他們最應該懂得的事情,而並非懂得如何去配合父母,自我閹割需求。


物質窮養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窮養。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慾望、有動力、野心勃勃且內心富足的人,是父母可以贈予的最佳禮物之一。


被“精神窮養”長大的父母們,也可以藉此機會,重新養育一遍自己,好好滋養內在的“委屈小孩”,讓生命更加舒展和充盈。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恭喜!多孩家庭最高可領5000元!育兒補貼政策大更新! - 天天要聞

恭喜!多孩家庭最高可領5000元!育兒補貼政策大更新!

5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合肥市財政局共同印發《合肥市育兒補貼實施方案》,明確對全市符合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可領5000元!01安徽合肥:二孩2000元,三孩5000元!1.補貼對象2024年1月1
盆底康復需要怎麼鍛煉? - 天天要聞

盆底康復需要怎麼鍛煉?

生育寶寶可以讓女性的人生變得更加完整,但是生育寶寶之後女性的身體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尤其是盆底功能會出現障礙。女性的盆底處的器官掌握着排便排尿的生理功能和女性性生活快感。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盆底功能障礙
端午節,送給朋友圈的所有人!(經典) - 天天要聞

端午節,送給朋友圈的所有人!(經典)

五月五,是端午,一年一度的端午,互送安康表祝福。我要把,最誠摯的問候送給,我最寶貴的朋友圈。願朋友圈的所有人:端午安康,平安喜樂。我的朋友圈,雖然我們不常聯繫,雖然我們不常見面,當並不意味,你在我這裡不重要,只要我們在一個朋友圈,你就永遠都是我,最為要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