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曾經提過這樣一個問題:
其實,鼓勵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孩子需要鼓勵,但不需要虛無縹緲的誇獎。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掌握幾個小技巧,做策略派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1、更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那個985畢業的姐姐小時候也有過“學渣”的經歷。一次,她準備了很久,可考試的成績並不理想。
她很喪氣,也很怕受到批評,但回到家後,媽媽並沒有指責她,只是輕輕摸了摸她的頭,安慰道:
這一番話不僅重塑了表姐的自信,更為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很多時候,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的多。只有被肯定了努力和付出的孩子,才有勇氣跨過荊棘、越過山丘。
2、更注重實質,而不是單純的美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諸如“好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之類的誇獎。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受到表揚。這種不走心的誇獎,不僅起不到激勵的作用,久而久之,還有可能滋生孩子的驕傲與自滿。
所以,鼓勵也需要堅持“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與其誇獎他“好孩子”,不如誇獎他“謝謝你幫助媽媽做家務,你能體諒媽媽辛苦,媽媽很開心”。
與其稱讚他“真聰明”,不如告訴他:“我喜歡你畫的房子,這配色真的很協調。”
鼓勵必須做到言之有物,只有確切地告訴孩子“哪裡好”,他們才能明白自己“好在哪”。
3、通過肯定,給予孩子正向引導
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第一顆獎勵你守時,第二顆獎勵你聽話,我一制止你馬上就停手了。第三顆還要獎勵你,你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才出手打他的,說明你正直且善良......”
這時候男孩已經很羞愧了,連忙承認錯誤,於是陶校長掏出了第四顆糖:“你正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一顆也獎勵你。好了,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全盤否定他整個人;
也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點,卻看不到他的優點。
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才能真正挖掘孩子的潛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