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奶爸
導言
現在這個社會,競爭力是一個人能否在社會立足的核心。
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也自然成為父母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家長眼中,認為想讓孩子擁有“競爭力”,就是讓孩子有多項技能,所以才會有家長像發了瘋一樣,不管家庭的經濟負擔,拚命給孩子報名“興趣班”、“培訓班”,但事實上,父母這種做法真的對嗎?
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
如今有太多的父母,開始控制孩子“玩”的時間,認為孩子玩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自己的未來,但事實真實如此嗎?
馬雲曾說過: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多少都會有出息。
這句話並不是瞎說的,對於孩子來說,玩,就是最直觀的學習方式,而且知道如何去玩的孩子,未來註定會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說,有時會“玩”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兒童教育家馬德里斯曾發表過一番文章,大體的意思是:運動和玩耍時孩子學會觀察、認識、理解等都是孩子大腦智力開發的關鍵。
不僅國外的教育家針對孩子教育發布看法,而且我國的魯迅先生也曾在《風箏》中提到:遊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玩具還是孩子心中的“天使”。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培養孩子“競爭力”並不是用“學習”去綁架孩子,而是用“玩”去解放孩子。
在父母眼中,“玩”可能是浪費時間,但在孩子的眼中確實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由於父母和孩子的角度和思考方向不同,所以在父母眼中,孩子玩泥巴、玩玩具這些都是很“幼稚”的舉動,但在孩子身上卻是開發思維,提升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玩”才是提升孩子競爭力的核心
不要小看“玩”,玩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幫助,美國二胎髮育專家埃爾金德表示:“玩”是孩子一種學習方式,如果不“玩”,那麼孩子就會缺少很多的學習機會。
其實,我國那些所謂的“神童”,並不是從小受到了多麼嚴格的教育,而是他們的父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
制止孩子的“玩”,就等於斷絕大腦與外界的聯繫,當孩子每天看着枯燥無味的書本時,當孩子每天聽着超出年齡的內容時,這真能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嗎?
這些內容不僅不會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甚至是對未來上學學習的渴望。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兒童大腦的發育,有三大啟蒙法寶:運動、閱讀和遊戲。
這裡面是不是沒有學習?就算是閱讀也是在孩子興趣之上,閱讀孩子有興趣的內容。
也就是說,父母禁止孩子玩遊戲,就是在影響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影響孩子大腦的開發。
國外有一項報告中明確表明:在過去的30年中,孩子“玩”的時間減少了25%,而使用電子設備和被父母強制學習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合理、健康地“玩”才是孩子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那麼就要讓孩子“玩”,而且是用正確的方式去“玩”。
結尾
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
這是許多父母在思考的問題,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方式,那就是“玩”。
多數父母認為“玩”沒有用,甚至還會耽誤孩子,但事實上,正確的“玩”才是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競爭力,開放孩子大腦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