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產後媽媽都可能面臨產後尿失禁的尷尬場景,那引起產後尿失禁的原因是什麼呢?產後尿失禁應該怎麼辦呢?
產後尿失禁與懷孕分娩生產有關
產後媽媽要注意了,孕期尿頻、尿急是正常的孕期反應,但是如果生完寶寶後,准媽媽還是會存在咳嗽、大笑、活動身體等就會有漏尿的現象,那麼就要警惕了,這是產後尿失禁的表現。
妊娠分娩對盆底的影響
分娩時造成女性產後尿失禁的常見誘因,很多女性存在錯誤認知,以為如果選擇了剖腹產,就能預防產後尿失禁。其實尿失禁不僅會在產後發生,在懷孕期間也會發生,除了分娩外,妊娠也是造成盆底肌、韌帶損傷的重要原因。
懷孕的整個過程,對盆底來說是不斷增加負擔的過程
一般來說,受損的神經系統會逐漸恢復,然而,一些難產,產鉗助產,第二產程延長的母親在分娩時可能會受到過度的傷害,這可能導致盆底肌肉和韌帶對骨盆的支撐不足,從而導致產後尿失禁,這種癥狀甚至可能維持到中老年,隨着尿道萎縮,尿失禁癥狀會逐漸惡化。
分娩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產後訓練,因為這個時期盆底的肌肉和韌帶還沒有恢復到能夠抵禦各種壓力的程度,而不當的運動反而會增加腹壓,不利於盆底肌的康復,在這個階段,做好產後保健,可以促進全身康復和盆底組織修復、子宮復舊。
產後42天及時進行一個常規的產後複查,包括子宮B超,陰道分泌物檢查以及傷口恢復情況,乳汁分泌情況,血常規,尿常規等,還會常規做個質檢,檢查陰道壁情況和盆底肌力肌肉情況。
產後盆底肌功能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應進行盆底肌評估,檢查盆底肌損傷鬆弛情況,包括盆底肌張力,肌力,肌耐力和肌肉協調性的測試等。
發現盆底肌薄弱的,應及時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和治療,修復受損的神經肌纖維,改善盆底肌功能,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