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速递 | 马亮接受北京新闻广播采访,谈网约车 “臭车” 困境,社会共担与平台责任之思

进入冬季以来,不少乘客反映,乘坐网约车时遭遇“臭车”的情况愈发频繁。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已达约5.28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约车市场,“臭车”问题究竟能否得到有效规避,来来往往的乘客、困在车里的司机、作为第三方的平台,究竟谁应该为“臭车”买单?

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打一辆温暖快捷的网约车,是很多上班族不约而同的选择。然而,一钻进车内,不少人便瞬间被一股错综复杂的气味包围,直觉得头晕目眩。多次打网约车出行的吴女士告诉记者,“经常会打到有一些味道的车辆,有的实在让人受不了,恶心想吐,感觉是一种混合的味道。”

打到“臭车”的情况并非偶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为什么冬天网约车“臭车”变多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快车和经济型车辆是消费者最常选择的网约车类型,这些车大多是10万元左右的紧凑型车,车内空间小,空气不易流通,而臭味很大程度上来自汽车内饰本身。

“车子本身比较便宜,所以它的内饰装修材料可能含有一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像甲苯、甲醛这些东西。还有空调系统可能用久了,司机没有去换,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刘文峰告诉记者。

除了材料本身散发出的异味,来来往往的乘客、长时间待在车里的司机,这些同样也是复杂气味的来源。“有的乘客他还抽烟呢,别的没什么味,都是抽烟味儿。”“有些司机在车上住,你想他一个月不洗澡什么的,肯定有异味。”

近年来,网约车单价持续下滑,要取得相对高的收入,意味着必须有更长的出车时间。90后司机陈师傅在北京跑车已有7年,为了接到更多的单,同时省下房租,他曾在车内住过两年之久。

“我有一个侄子在修车店上班,有时候一个礼拜去他那洗一次衣服,然后去大众浴室洗一次澡。我开的是油车,不可能一直开着暖风,一会儿就冻醒了。冬天的话,一晚上会冻醒六七次。”

陈师傅告诉记者,为便于管理,目前网约车平台将司机分为不同的小队,小队内会不定期会打pk来激励司机。而他所在的小队中,长时间驾驶则是一种常态。“平台会分配30多个人一个小队,我们小队驾驶率挺高的,有的天天十一二点、一两点才睡,一天出车也都是十六七个小时。”

当越来越多的司机被困在车里,人和车都在持续性地超负荷运载,气味的复杂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而对于乘客来说,自己掏钱享受服务,谁也不希望打到臭车。市民周先生表示,“我凭什么花了钱了,我还得闻它的臭味呢。不能说是专车肯定就不臭,然后因为打了普通的车,就有可能会遭遇到臭的情况。是贵还是便宜,臭都不是理由,因为你毕竟是服务行业。”

12月23号,针对用户打到“臭车”的反馈,@滴滴出行 发文回应称,目前,滴滴正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通过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培训学习、对司机服务开展正向激励考核等方法,争取改善用车体验。

而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这一措施的实际效果如何还要打个问号。“你如果允许乘客去拉黑某一个网约车,但是这个网约车它照样可以运行,实际上它也没有去进一步改进的动力。同时也没有真正去关注为什么网约车会臭,实际上每个人都想自己是干净整洁卫生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状态,我觉得是需要去考虑,怎么样去关爱网约车驾驶员这个就业群体他们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马亮认为,想要从根源上消除这些隐匿于车内各个缝隙中的臭味,找到标本兼治的方法,还得依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很多网约车司机他为了省钱而吃住都在车上,那这就说明我们现在其实没有给他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住宿条件。你像有些城市现在已经关注到这种问题,通过这种保障性租赁住房去解决一些灵活劳动者的住宿问题。或者说是即便没有这种住宿的条件,也有一个让他去洗澡,去休息的这种驿站,那这样的话也能够比较好的解决类似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连接消费者与网约车司机的桥梁,平台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车厢内的除臭,还有车厢内的保洁这些工作,其实也可以通过一些补贴的方式,比如让司机可以通过比较廉价的方式去获取。你比如可以规定网约车运行多长时间就要强制进行一次全车厢内的整洁,或者说是除味,网约车平台可以进行相应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