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沈童 青岛报道
历时三天的“丝路相连 上合共赢”全球媒体山东行圆满收官。多国媒体深入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一线,见证这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如何以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重塑国际经贸规则,其发展成果正是对国家战略深入践行的生动注脚。
自2018年6月,宣布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一国家级战略项目以来,该示范区便成为中国推动与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关键战略平台。
如今,正值中国担任上合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期间,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围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建设持续发力,全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制度型开放:跨境贸易的“中国方案”
在上合经贸综服平台,记者记录下“一站式”通关场景:报关员30分钟办结8项手续。“全场区海关监管模式等35项制度创新在此诞生,”平台负责人表示,“企业综合成本降低21%,吸引1800家跨境企业入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示范区对上合国家进出口额突破400亿元。这不仅是示范区自身的成就,更是山东贯彻国家深化改革要求,以制度创新推动贸易便利化,为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提供的可借鉴、可推广的跨境贸易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数字新基建:链接欧亚的“超级枢纽”
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构建集班列运营与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产业园。今年1月,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国家发改委和“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办公室联合批复。2024年,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017列。
中欧班列与tir卡车同步作业,智能系统自动规划集装箱最优路径。“海陆空铁”联运网络辐射23个国家、54个城市。青岛中心站运营总监透露:“数字化改造后班列准点率达99.2%,‘丝路电商’基地上半年带动山东产业带出口增长37%。”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山东省落实国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战略部署,通过数字新基建提升物流效率,强化上合示范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重要物流枢纽的地位,促进区域间资源高效配置,为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贡献力量。
创新共同体:科技驱动的“上合标准”
从吉利卫星星座到卡奥斯“灯塔工厂”,科技创新贯穿全程。海尔卡奥斯生态园厂房内,为俄罗斯定制的超低温冰箱正进行- 40℃测试;少海汇碳陶瓷实验室里,诺贝尔奖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即将用于哈萨克斯坦供暖工程,绿色建筑技术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应用。
上合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联合上合国家打造创新共同体,制定产业标准,推动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转化与应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创新合作篇章。
人文经贸:民心相通的“上合密码”
在上合之珠博览中心,塔吉克斯坦羊毛毡与山东鲁绣同台展销。商户向记者展示多语种订单系统:“通过跨境直播,土库曼斯坦客户在线下单青岛家具。”
示范区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更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商旅文交流发展,增进上合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深化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这里用实践验证了“通关快一小时,贸易增一百万”的乘数效应。上合示范区的价值不仅是货物中转站,更是规则制定场与技术创新源。
而随着72小时卫星全球组网进入倒计时,上合示范区正以 “四个中心” 为支点,撬动欧亚经贸合作新未来。
多平台搭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作为上合示范区山东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搭建了“丝路电商” 综合服务基地、上合经贸综服平台、上合国际枢纽港等开放平台载体,从贸易拓展、通道联通、金融赋能等方面,推出118项制度创新案例,为解决上合组织和共建 “一带一路”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痛点堵点问题提供系统性、整体性解决方案。正在加快建设的“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规划“1 + 2 + 9 + n”功能服务体系,集聚“丝路电商”贸易主体、服务商及跨境电商平台,着力解决制约“丝路电商”国际合作的关键堵点难点,打造“丝路电商”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领域公共服务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山东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推动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智慧与力量,向着建设成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