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罗马仕因旗下充电宝存在起火风险,被多方拉黑。随后,罗马仕宣布由于电芯缺陷,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过热燃烧,对旗下三个型号总计 49 万多台充电宝开启了召回。无独有偶,安克也紧随其后,宣布召回 71 万台充电宝,规模比罗马仕更大。
很快,有人发现这场涉及百万充电宝的召回潮存在一个共性 —— 被召回的产品似乎都采用了软包电池。这一发现瞬间引发热议,不少人第一反应便是:软包电池果然不安全!今天就来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这次召回事故的 “元凶” 真的是软包电池吗?
所谓软包电池,学名为聚合物锂电池。简单来讲,它没有金属硬壳,外观就像一个被真空封装起来的小枕头。与我们小时候在遥控车中常见的圆柱形电池相比,软包电池优势明显。
它更轻、更薄,能量密度更高,而且形状设计极为自由,这使得它特别适合用于制造轻巧便携的数码产品。早期的充电宝电芯大多是圆柱形态,即便采用了锂电池技术,充电宝整体依旧较为肥厚。
但随着快充、轻薄、磁吸等功能需求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充电宝开始选用软包电芯。
然而,自软包电池在充电宝领域崭露头角,关于它更容易引发事故的质疑声就从未停歇。
质疑的逻辑看似简单:软包电池缺少金属外壳的保护与约束,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变形,进而增加了起火或爆炸的风险。
就连马斯克也曾多次公开表态,特斯拉永远不会采用软包电池,理由就是其安全性欠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软包更危险” 这一观点。
以电池技术领域的巨头索尼为例,它的看法就与马斯克截然不同。早在 2006 年,索尼就因电池可能出现燃爆问题,召回了一大批笔记本电脑。
而这些出问题的笔记本所使用的,恰恰是充电宝上最常用的圆柱形电池方案 ——18650。要知道,索尼不仅是圆柱形电池经典型号 18650 的发明者,同时也是最早投身软包电池研发的企业之一。
上世纪 90 年代,索尼便率先布局软包电池技术。在那次圆柱电池召回事件后,索尼更是坚定了向软包路线转型的决心。
时至今日,手机、平板等主流数码产品,几乎都采用了软包电池,而非圆柱电池。
在我国的国标中,对于硬壳和软包电池一视同仁。无论采用哪种形态的电池用于充电宝,都需遵循国标 31241 - 2022 的规定,必须经历短路、针刺、高温、挤压等一系列极限测试。
所以,软包电池是否更危险,或许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但可以明确的是,这次的召回事件,责任不应归咎于电池形态。并非软包电池导致了爆炸,而是这些产品本就不该流入市场。
随着多家厂商的充电宝接连出现问题,幕后的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据科技博主爆料,此次事故的导火索极有可能是安普瑞斯将部分电芯生产外包给了江西的一家代工厂,而这家代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替换了电池正负极隔膜的材料。
这种材料替换很难通过常规的直接检测手段发现,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充电循环测试才有可能排查出隐患,但此类测试耗时极长。
并且在产品通过 3C 认证后,即便抽检出不合格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处以罚款。
相较于爆款充电宝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销量,罚款金额不过是九牛一毛。对于充电宝厂家而言,通过 3C 认证后,各厂家对自身产品的检测标准参差不齐,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企业在通过 3C 认证后,并不清楚实际生产线上的产品是否真正合格,也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
就像在这次事件中,不合格的隔膜出自安普瑞斯的外包生产,但这些外包产品是否合格,罗马仕等品牌方恐怕也难以确切知晓。
归根结底,爆炸的根源并非电池形态,而是厂商对成本的过度执念,以及监管对细节的忽视。
一位供应链的业内人士向我们透露,充电宝品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抢占市场,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偷工减料在供应链的部分环节已成为一种默认操作。这并非电池形态或者某个充电宝厂商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为降低成本所付出的代价,而最终,用户沦为了最下游的受害者。
消费者在购买时,明明选择了相对靠谱的大牌,也仔细检查了产品是否具备 3C 认证,可到最后,仍有可能买到一颗 “盲盒炸弹”。
或许在现阶段,仅仅做到 “合规” 已远远不够,只有整个产业链都对风险保持敬畏之心,用户才能真正放心地将充电宝揣进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