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充电宝的“3c禁令”,自6月28日起禁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上境内航班,众多旅客被迫丢掉充电宝,机场安检口充电宝成筐,之后又传出大量机场拦截的充电宝疑似流入二手平台,连日来不断引发热议。
针对为何紧急通知没有设置分步管控的“缓冲期”,7月2日,中国民航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目前充电宝召回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过程,在此期间,有隐患产品一旦进入航空运输环节,将对航空器、旅客及客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7月2日央视新闻)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3c标识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其实,民航局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禁止携带没有3c标识、不合规范、不达标准的充电宝上飞机,大家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全球民航的确发生了多起因充电宝引发的不安全事件,而国内的充电宝行业目前处于“震荡期”,连头部正规企业的产品都“翻车”了,民航方面谨慎一些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但是,消费者面临的损失和困扰,也是实实在在的。相关通知6月26日发布,28日就实施,有些机场甚至提前实施,让很多旅客措手不及。一直好好用着的充电宝,突然就不能带了,只能丢了,消费者钱包受损,心里还郁闷,会集体上网吐槽也是情有可原。
深究根源,这场风波是整个充电宝行业长期野蛮生长结出的苦果。充电宝3c认证新规实行还不到1年,被拦在安检门外的充电宝,多数是商家在3c认证强制实施前合法销售的库存商品,按照2到5年的正常使用周期,很多被弃充电宝根本还没到退役的时候。头部企业的产品频频出现自燃爆炸,电芯供应商大厂被曝偷换材料,酿成严重安全隐患,监管倒逼行业更新迭代,但最终却要消费者为淘汰产品买单,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便实施了3c强制认证,即便部分品牌已经在召回问题产品,但是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就在7月1日,西安一高校图书馆内,学生携带的罗马仕充电宝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突然自燃,幸好及时发现并灭火,没有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据当事学生说,发生自燃的充电宝已经使用一年多了,并不在之前罗马仕召回的型号中。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移动电源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不合格率占比高达43.6%。这也难免引发消费者的质疑:有了3c标识的充电宝就一定安全吗?花钱换了充电宝真能消除安全隐患吗?
民航局对禁令作出了解释,也强调,机场将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和旅客自弃的充电宝一同作合理处置,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但是却没有提到,如何为旅客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尽量避免让他们白白丢弃自己的财产物品。旅客为配合突如其来的新规已经牺牲良多,机场是否应进一步完善暂存和邮寄渠道,减少旅客损失?人与规则之间,善意和理解本就应该是相互的。
长期来看,新规要更丝滑地落地,需要每个人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表达出尊重和善意。行业安全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应该由整个产业链条来承担,而不是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如何解决充电宝召回过程中消费者寄回难、处理难的问题,是否能出台更合理的置换和补偿方案,以及如何解决旅客在机场的充电需求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些问题,或许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解答的,各相关部门不能“自扫门前雪”,要形成联动机制,建立规范流程,给消费者一个明示,让大家能感受到公共政策的温度,也能更好地托举新规平稳落地,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