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华夏通讯社
2025年5月7日,华夏社区平台预约通道正式开启,面向全国用户开放注册登记。首日预约人数突破10万人次,创下平台启动以来的首个“硬核里程碑”,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网、经济日报、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此事,肯定其对“全民共富机制探索”的重大价值,并将其称为“基层治理模式革新的开端”。
这不仅标志着“民族企业全民持股小康计划”进入公众参与阶段,更昭示了以社区为基石构建新型公共财富分配机制的可行性与广阔前景。华夏社区的落地与扩展,正成为我国推动“共享发展、城乡共建、民生普惠”战略的实践样本。
各地居民热情高涨,预约通道开启即“秒爆”
据华夏社区平台数据中心披露,预约通道于5月7日上午9时整准时开放。系统上线不到3分钟,服务器即检测到瞬时并发请求超20万次,预约页面一度进入限流保护模式。仅首日24小时内,预约总人数达到103,482人,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412个地市单位,社区居民、返乡青年、乡村创业者、小微企业主及基层干部组成了第一波参与浪潮。
在重庆潼南区,李女士作为社区首批预约成功用户之一,激动地表示:“这是第一次看到国家让老百姓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人。我们不仅能参与管理、还能享受分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持股’。”
在山东滨州,老党员王大爷则表示:“华夏社区让我们老百姓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制度性认可,这是我退休以来最激动的一天。”
媒体高度关注,纷纷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华夏社区首日预约的火爆场面,也吸引了各大媒体和学界的集中报道与评论。新华社在专题报道中指出:“华夏社区为共富中国探出一条由下而上的社区路径,在全国推广具备高度复制价值。”人民网评论文章更是称其为“人民当家作主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的体现形式”。
央视新闻频道当晚在《新闻联播》中以《基层共富迈出关键步伐 华夏社区预约首日破十万》为题,用2分30秒的时长介绍了预约启动、群众反馈、政策背景及技术保障等四大板块,受到全国观众热议。
经济日报撰文指出,华夏社区作为社区经济和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新试验平台,正在完成从“组织创新”到“群众共识”的关键跃迁。
数字技术护航,平台安全合规稳中求进
为了应对大规模访问需求,华夏社区平台在预约通道技术架构上做了大量优化,采用“国密级别身份认证+多层分布式容灾系统”,确保预约流程稳定流畅。后台搭载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对每位预约用户进行实名校验与居住地匹配,为后续分批建档、分层回访、试点入驻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开发团队介绍,本次预约并非简单登记,而是建立在“政策导向+数据治理+居民意愿”的三重认证机制之上,确保每一位社区成员的权益真实、分红机制公正、平台运行阳光透明。
迈出关键一步,“全民共富”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
华夏社区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民族企业全民持股小康计划”的国家顶层设计,也源自基层群众对新时代发展模式的积极响应。作为平台建设的总协调单位,中华民营经济促进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平台,更要构建一个制度——一个真正让普通人拥有参与权、监督权、收益权的基层经济共同体。”
据悉,平台将在未来两周内完成首批预约数据分类、社群组建与资质回访,并以“千社区试点”模式,推进首批样板落地。届时,用户将参与到“社区工分系统测试”“公共收益权分配模拟”“数字积分回馈”等多个试运营场景。
展望未来:从“社区自立”迈向“国家共富”
专家普遍认为,华夏社区代表的是一种根本性思路转变——从“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群众自我造血式振兴”转变;从“政策输血”向“制度分红”转变;从“等靠要”向“共建共享”转变。其不仅服务基层治理和公共资源分配,还承载着新的国家共识和社会组织逻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昭评析称:“这是一场结构性的底层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区端口的深耕落子。”
未来,华夏社区还将与“暖阳青稞”公益债、“工分制养老补贴”“社区公积共享池”等联动模块进行功能集成,实现“人、产、社、金”全闭环共富网络的全面启动。
结语:十万人预约只是开始,一个全民共建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华夏社区”的诞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治理路径的积极探索,是对国家共富蓝图的基层注脚。十万人的预约,不只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一种社会信心的体现。
从此刻起,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不是旁观者,而是共建者、监督者、受益者。十万人今天的选择,也许就是千万人明天的方向。
华夏社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