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中国智造”前沿技术齐亮相。在医疗健康领域,除了在开幕首日备受关注的全球首发的ropa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外,还有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口腔工业互联网ai人工智能制造平台等多款全球或国内首创产品亮相,向参观者展示着“中国智造”的实力。
为四肢关节“量身打造”的磁共振
山东展台展出了全球首台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该产品由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新医疗”)研发,是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填补了国际空白。据展台展示的信息,该产品突破了超高场超导磁体技术、高性能梯度线圈技术、快速扫描及成像技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其核心指标超越了国内外同类产品,是一款完全自主创新的专科化高端影像装备。该产品技术及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现场,工作人员为新京报记者展示了这台设备。这套成像系统可以针对人体四肢的关节、软骨组织、韧带、神经、血管、骨纤维等进行微米级别的高清成像。与全身型磁共振成像系统不同,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体积小,患者只需坐或躺在配套的椅子上,将需要检查的上肢或下肢伸入检查孔径即可进行检查。奥新医疗产品服务部王震介绍,该成像系统的梯度切换率能达到500毫米/秒,基本上是全身型磁共振的两倍多,成像速度快,且成像较同类产品更精准,分辨率更高。“这个产品也是山东省批准的第一张磁共振生产许可证,填补了山东省的空白。”王震说道。
工作人员展示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主动康复训练
山东展台还展出了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这两款产品由山东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海天智能”)自主研发,展台展示的信息显示,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获得了世界首例脑机接口领域医疗器械注册证,领先美国同类产品3年,实现脑机接口技术医疗产业化。
展台展示信息显示,针对脑卒中(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脑瘫、帕金森病、痴呆、多发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天智能研发了相应的脑机接口产品。其中,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采用虚拟现实动画场景,诱导脑卒中患者或神经损伤患者进行重复的运动想象,人工搭建一条体外的神经通路,代替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由被动康复向主动康复的转变,促使受损神经功能的重塑。
因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较大,现场仅进行了图文展示。实体展示的是另一款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通过大脑信号采集设备,将手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电信号采集给系统,经过分析后发给机器人指令,带动患者手部进行康复训练。“以往的手部康复训练是被动的,这套系统可以让患者主动训练,由他们自己的大脑发出指令,机器人接到指令后带动手部做康复运动。”该工作人员说道。
工作人员展示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ai赋能口腔工业制造
在北京丰台展台,迈尔医疗丰台创新中心展出了国内首个口腔工业互联网ai人工智能制造平台“医小智”。该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智能互联设计、3d打印和cnc智能智造,实现义齿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口腔数字一体化解决方案。
“以前因为技术瓶颈,这一块主要依赖国外产品,我们自主研发的平台,不但极大地简化了义齿的流程,缩短了制作周期,同时避免了传统手工制作中的误差,显著提升了牙病患者的满意度。”
迈尔医疗“医小智”数字口腔工业互联设计平台负责人石媛向新京报记者展示,通过手持口扫仪对口腔内进行扫描后,将扫描数据上传至“医小智”平台,经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设计和优化后,再进行3d打印智能制造,进行相关处理后发往门诊,医生即可为患者戴牙。通过数据ai赋能,与传统流程相比,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时间成本,通过云端协同,偏远地区患者也可以享受三甲医院级别的诊疗服务,打破地域限制。
“医小智”口腔ai人工智能制造平台3d打印的模型。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除上述产品外,医疗健康领域还有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研发的国内首个儿科医学大模型——“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推想医疗的ai辅助筛查及手术规划解决方案、罗森博特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北京芯智睿声科技有限公司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北京银河方圆科技有限公司的m200脑环路起搏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自动牙髓治疗仪、北京普佑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脊柱无创减压治疗机器人等众多创新成果展出。
本届科博会现场有600余项首发、首创、首展展品亮相,分布在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绿色“双碳”、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六大展区。展会集中展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新突破、“三城一区”建设新成果、协同创新新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