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愚人节,没有玩笑,只有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
3月29日晚,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在撞击隔离带后爆燃,车内三名赶考的女大学生被活活烧死。
当只剩下车子骨架的画面被曝光,舆论的怒火瞬间点燃。
而这场事故,也将一向以“亲民”“可靠”形象示人的雷军和小米汽车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后,雷军的微博评论区成了“讨伐现场”。
有网友质问:“车门为何锁死?电池为何爆燃?”
而小米官方虽迅速回应称“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但家属却控诉“至今未收到任何慰问”,双方说法矛盾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更扎心的是,遇难者父亲罗先生的发声:“女儿曾坚信小米智驾安全,我们劝过她别太依赖技术……”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小米的回应中提到,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减速并提醒驾驶员接管,但最终以97km/h的速度撞上水泥桩。
这一细节引发质疑:为何多重预警仍未能避免事故?宣传中“135km/h可刹停”的AEB功能为何失效?而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关键问题,小米至今未正面回应。
技术本是为人类服务,但若在营销中将其神化,就可能埋下隐患。
事故发酵三天,一向活跃的雷军终于给出了回应。
而评论区的网友像是看到了希望。
专项小组赶赴现场、提交数据是事实,但家属的控诉和公众的情绪同样真实。
这场事故也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的隐痛。
技术迭代与生命安全如何平衡?车企在追求“颠覆”时,是否该对风险更敬畏?三名女孩的逝去无法挽回,但若因此推动行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或许是悲剧唯一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