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降价的背景下,还在涨价的威马越来越危险了。
1月16日,威马汽车官宣,自2023年1月1日起针对w6、ex5-z、e.5等多款在售车型进行价格调整。调整后,相关车型综合补贴后售价将上涨15,000元—25,000元不等。
而根据界面消息称,在特斯拉降价的冲击之下,威马汽车直营店和经销商大批关门,北京线下门店几乎全部关闭,位于北京五方桥的威马用户中心人去楼空,北京仅剩一家店缩水营业。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电影《芙蓉镇》里的经典台词,成了威马ceo沈晖的近日心声。
12月销量120辆还是30辆?万元级涨价为哪般?
国补退出后,比亚迪、广汽埃安、几何汽车等品牌均相继发布涨价通知,明确2023年相关车型将进行价格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上述品牌千元级别的上涨幅度而言,威马汽车的上调幅度则是已万元级开场,最高涨2.5万元。究其原因,与国补退出以及芯片、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反复波动的因素有关,也与其紧张的资金链不无关系。想借助一波涨价,来缓解资金链压力。
在威马汽车官宣汽车涨价的背后,是其过去多年越卖越亏的现状。
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连续近三年的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三年合计亏损136亿。另据公开资料,截至2022年一季度,威马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36.78亿,资金压力是二线新势力中最大的一家,也无法覆盖66.7亿元的短债,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威马的销量情况也越来越危险,根据车卖场的消息指出,12月份威马汽车的销量数据,一共卖了30辆,其中威马w6卖了20辆,威马ex5卖了10辆。不过该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
不过,据众车网行业数据监测显示,威马汽车12月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20辆,同比下降97.22%,在全国汽车销量占比为0.01%,在所有汽车企业销量排名中位列第89名。
不管是120辆还是30辆,威马的形势都不乐观。从全年来看,威马的2022年,也是惨淡的一年。乘联会数据显示,威马2022年1月-11月累计销量为2.93万辆,月均销量仅2700台左右,2021年同期累计销量为39095辆。尽管目前威马没有公布2022年12月的销量,但从1月至11月销量表现来看,威马2022年销量可谓严重下跌,减少了24%。
对比来看,蔚来、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2022年销量分别为12.3万辆、13.3万辆。差距很大。
而在两年前,威马还是造车新势力四大头部厂商之一。2019年,威马产品率先量产,当年的销量拿下造车新势力第二名,仅次于蔚来。
但是,随着其他同行的快速崛起,威马汽车逐渐掉队。2021年,“蔚小理”的销量齐齐接近10万辆大关,而威马汽车则仅有4.4万辆。从如今的进一步下行的形势来看,威马越来越像当年手机行业“中华酷联”中的酷派,提前出局的风险非常大。
重模式无力控成本,性价比市场没有守住,产品技术竞争力没有出来
从过去的崛起路径来看,威马原本有一手好牌,创始人沈晖曾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兼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在研发方面,威马是第一个拥有自主生产能力的新势力品牌。
相对其他玩家,威马有务实的一面,在很早的时候,新势力多数选择代工的时候,威马已经有了温州和黄冈两个工厂,有超过六百家线下经销门店,分布在全国211个城市。
威马砸钱建厂,布局线下门店,模式重,这导致砸在营销上的钱就少了,在品牌声量上稍处弱势,但某种程度上夯实了制造实力,知识产权方面,威马汽车也是首家应用v2g技术落地的造车新势力,同时与百度apollo合作,延伸智能化布局。
但是威马的核心问题是,重模式布局之下,核心竞争力没有出来,威马主攻10-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这种定位是对的,毕竟,这个价格区间主要以燃油车为主,相对于蔚小理,威马的性价比优势很明显,但问题关键是,威马的产品并没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多次出现产品问题。
而主打高端的蔚来和同样主打性价比的哪吒、零跑则迅速取得了突破,问界倚靠华为这棵大树,各种酷炫体验也推动它脱颖而出。
从核心技术到产品创新层面,威马没有能让大众记住的爆款汽车产品,也没有明确的个人标签,而威马的模式相对较重,大量的钱砸下去了,造车成本降不下去,越卖越亏。
据其招股书,2021年威马营收为47.4亿元,但亏损却高达82.1亿元。这两项数据意味着,威马平均每卖一辆车仅能收入10.7万元,却要亏损18.6万元。
这也导致了威马的资金链紧张问题一直伴随。在其他新能源车企新车快速发布的时候,因为现金流压力,威马逐步放缓了新车推出,在e.5、ex5、w6以及ex6四款在售车型中,只有老车型e5的两个改款是2022年发布的新车,原本计划于2022下半年推出的威马m7因资金链压力至今无法上市。
威马的智能化也没有做好
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一众车企都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化能力作为自身重要竞争力,但威马的智能化也没有做好。
在自动驾驶方面,威马依托于百度的方案,但据业内人士称:“尽管百度自动驾驶在robotaxi是比较强的,但是从高阶技术降维到adas领域,工程落地能力和量产后迭代应用开发其实是非常慢的。这导致威马在产品工程及应用功能方面领先性不足。”
2022q1,主要车厂都实现了l2的自动驾驶,并加速推动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落地,威马在l2级别、甚至l1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都缺乏竞争力。而4月16日上市的威马新车型w6,其avp无人自主泊车系统,也是威马引以为傲的重大功能卖点,但这一功能的学习路径最远不能超过100米,与小鹏汽车等其他玩家依然存在差距,也最终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在汽车智能座舱的解决方案上,威马接入一系列第三方厂商,控制系统是qnx+华为的;车机的智能语音是来自科大讯飞;汽车互联依赖小米物联网的加持等,与市面上产品相比,没有特色,也缺乏差异化。
在最核心的电池上,威马没能做到自研,但又想自己控制成本,一方面引入了包括宁德时代、浙江谷神、中兴高能等第三方电池厂商,一方面自己做封装和电池管理,这导致的结果是两边的适配出现了问题,电池质量稳定性,电芯和封装不匹配,也导致其出现了产品安全问题。
2020年10月,威马汽车发生了多起车辆自燃事故,一周时间里连续烧了4辆,让威马品牌与销量遭遇极大冲击,威马官方承认了这批车的确存在电池安全隐患,召回了1282辆车,免费更换电池包。
但在2021年12月下旬,威马汽车分别在海南、河南两地发生3起威马ex5汽车自燃事件。这种自燃事故的频繁发生,对威马是非常致命的,它影响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从2022年的销量来看,自燃事故对威马销量的冲击非常大。
由长期的财务压力,威马也降低了研发投入。而比亚迪以及蔚小理由于销量在快速增长,背后又有资本大佬,在产品技术层面越来越好,进入了正向循环。
而威马则陷入了负向的恶性循环,模式重、投入大,但产品与技术能力与竞争力没有出来,在销量上不去的情况下,资金链陷入危机,继而导致研发成本投入降低,产品与技术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继而只能关闭门店、缩减开支等手段来续命,陷入恶性循环。
不会营销的威马,需要资本来续命
自研技术疲软、品控能力不稳、在产品技术能力没有凸显而出之外,威马的另一个短板是缺乏营销能力。新能源汽车战场上的大佬多数都擅长营销,自带流量。李斌、李想、何小鹏都是自带流量的人,他们在社交媒体都运用的娴熟,为自己品牌带流量。
比如何小鹏曾经多次下场为品牌代言,#何小鹏道歉、#何小鹏回应丰田炮轰电动汽车#等多个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曾喊出“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在网友争吵互怼带动了流量高涨。他曾多次针对理想汽车的负面言论发声,也让理想的增程式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热议与传播。
蔚来就更不用说了, “et5一年之内销量超过宝马3系”、“蔚来2023销量超过雷克萨斯”等等豪言不断。哪吒、零跑都在紧跟三巨头的步伐,做市场布局,及时发布交付数据造势,动不动就与其他企业搞一波市场营销。
而威马汽车几乎没有存在感,没有营销造势,不参与数据发布,在产品技术没有特点没有标签,造车成本高居不下的时候,威马如何说服用户买车呢?
降成本已经成为了威马的头等大事。2022年底,一封《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威马内部信在网上流传,表示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m4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发放70%工资等等。
但从威马的现状来看,核心可能需要改善造车的成本结构,并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这是当前威马的核心短板。威马也急需强势的资本能够输血。
在目前,apollo出行已经发布公告,其全资附属公司与威马控股订立收购协议,将收购威马控股子公司wm 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全部已发行股本,作价20.2亿美元,wm motor拥有威马汽车经营实体——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80.93%的股份。
交易完成后,将借apollo出行为威马汽车融资,据说配股融资加上临时融资,威马预计可紧急筹得约50多亿人民币续命。
但从当前来看,短期续命救不了它的长期硬伤,其现状并不乐观。威马已经错了资本的最佳窗口期,续命一阵解决不了威马当前从产品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威马该如何自救,考验沈晖的智慧,留给他破局的时间不多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