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省黄河流域有一个小村子,村里共三十几户人家。村子里有一户姓李的夫妇,名叫李阿四和范氏。李阿四是个朴实本分的农民,范氏则是位勤劳能干的村姑。两人虽不是同村的,但自小便认识,长大后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李阿四与范氏两个人都孝顺友爱,对婆家公公婆婆尤其孝顺,也对邻里亲友交好。村里人都说他们是模范夫妻。唯一遗憾的是,两人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李家老两口心里无限盼望有个孙子,好传香火。李阿四和范氏也巴望有个骨肉,但就是怀不上。
李家老两口着急,便四处求医问药,可无一见效。此时正值年关将至,老两口更是着急,便想到隔壁村有位神婆子张氏,擅长看相命理,于是决定去求张氏帮忙看看。
正月初一这天,李家老两口来到隔壁村,找到了张神婆家。只见张神婆坐在当家屋里烟雾缭绕中,神态庄严。李家公婆进门后,恭恭敬敬给了张婆婆礼物,说明来意,请求帮忙看看他们怎样才能得子。
张神婆点点头,让李家两口在屋里跪坐好,自己则在正中央盘膝而坐。她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过了好一会儿,张婆婆睁开眼,叹了口气说:“哎呀,你家小两口孽障太深,注定无子啊。”
李家公婆听了都愣住了,婆婆连忙追问:“为何孽障太深?他们向来孝顺做事,从不欺负人啊。”
张婆婆说:“他们前世作恶太多,今生无法得子,这是对你们的惩罚。想要强求,我可以帮你们疏通关系,但是生下的孩子注定活不久,都是来讨债的孽债!”
李家两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婆婆红着眼睛哀求张婆婆,一定要帮忙让儿媳生个孩子,哪怕活不长,也好过一辈子无子。
张婆婆听出他们的坚持,不禁叹气道:“我已道出其中厉害,这强扭的瓜不甜啊!若真要我帮忙,你们必须有心理准备,绝不能后悔。”
李家婆婆连忙点头,又给了张婆婆一只肥鸡,哀求她帮这个忙。
张婆婆无奈,只得闭上眼再次念咒。念了一刻钟后,她睁开眼说:“好了,我已帮你们疏通,假以时日儿媳定会怀上。但记住我的话,这孩子注定活不长久,不能太挂心,也不能太怨天尤人。”
李家老两口连声答应,誓要听从张婆婆的劝告。张婆婆让夫妻二人回去好生照顾儿媳,待孕成再来谢她。
李家老两口欢天喜地地回了家,夫妻二人更加孝顺,无微不至地伺候婆婆。
一转眼到了年底,儿媳范氏果然怀孕了。李家老少高兴不已,更加关照儿媳的起居饮食。待怀孕十月,范氏顺产生了个小儿子。
婆婆抱着孙子欢天喜地,给取名李旺财,希望他财源广进。李家过上了拥有骨肉的日子。可让老两口着急的是,小旺财满月时还不笑, 邻里都说这显示孩子运气不好。李家夫妇虽担心,也没办法,只能更加照看孩子,生怕他出点什么意外。
转眼三年过去,小旺财会笑了,但笑容总是呆板,不像常人孩童那般开朗灿烂。这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染起痢疾。村里好些人都染病,还有几个老人不治身亡。李家躲过一劫,但小旺财却染上了痢疾。
全家忙乱照顾孩子,可还是第三天,小旺财就在痛苦中离世了,年仅三岁。李家老少悲痛欲绝,李阿四和范氏更是痛心疾首。他们想起张婆婆的预言,这孩子果真活不长久。
当他们为孩子穿孝衣时,忽然见孩子嘴边似乎有一丝浅浅的笑容,不禁背后发凉。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是冤孽来报的?
小旺财去世一年后,儿媳范氏再次怀上了。李家老两口哭笑不得,又盼望又害怕。终于,范氏又生了个儿子。
这回李家格外小心翼翼地抚养这个孩子,生怕再出什么差错。好在这孩子很聪明伶俐,两岁多就会叫爷爷奶奶,看上去也灵性十足。
可好景不长,这孩子三岁那年,村里又发生了一次痢疾,这次传染更严重,十户有八户都染上了。李氏一家虽然照顾得守,但这个娃娃还是不幸染病,在病中挣扎三天后去世了。
李家老少再一次痛不欲生。他们在为孩子穿孝衣时,看见他嘴边也有一抹淡淡的笑,不禁心惊肉跳。看来这也是冤孽来报的孩子,应验了张婆婆的预言!
小儿子去世后,李家公婆前去拜访张婆婆,询问这一切的缘由。
张婆婆叹息道:“我曾说过,他们前世作恶太多,今生不能有子。即使强求我帮忙,所得之子也是孽债来讨的。这已经应验了两次,你们应该明白了。”
李家公婆跪地求问他们究竟前世做了什么孽,今生遭此报应。
张婆婆说:“你儿子曾是个残忍的盗匪,杀人无数。他的妻子当年也是个屠夫,屠杀生命不顾后果。你们前世作恶太深,今生必受惩罚才能消孽。”
旁边的李阿四和范氏听了悚然,这一切竟都是自己前世作孽的报应!
张婆婆继续道:“小伙子,你前世原是山东一带一个凶名远扬的盗匪头子,手下数十人,经常趁夜杀人劫掠,没轻没重地取人性命。许多平民百姓都受你们蹂躏。后来官府围剿,你중伤后被俘。临死前虽有所悔改,但罪孽已至。”
“姑娘,你前世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屠夫。本职工作就要生生取牲畜的性命,你更不知轻重,经常打骂动物,造成他们痛苦。后来你还私自屠宰别人的牲口牟利,败坏了规矩,最后触犯了当地严明的屠宰法规而被处死。虽然你临终也有所懊悔,但恶行已毕。”
李家夫妻听后悚然,原来他们前世都是大恶人,今生无子,不过自作自受的报应。
夫妻二人向张婆婆叩头谢罪,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悔过自新,多积善行来赎罪。
从此李家夫妇就倍加孝顺长辈,用心经营农活,以守法为训。他们也经常行善济贫,积极参与村里公益事业。
渐渐地,邻里都说李家夫妇变了,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默寡言,而是热心助人,经常主动帮助邻里有困难的人。李家也成了村子里的模范夫妻。
通过这些善行,李阿四和范氏感到心里踏实多了。他们时时自我反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生怕再犯前世的错误。
李家老两口虽然依然盼望能有子嗣传香火,但经历了两次打击后,也明白念念不忘便是执念。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执迷不悟,而是顺其自然,相信一切皆有定数。
李阿四和范氏决定不再强求子嗣,把精力都放在孝顺公婆和经营农活上。他们常到庙里上香,祈求上天保佑全家平安。
虽无骨肉,但李家的日子也过得很充实。李家老两口见儿媳夫妇孝顺又勤劳,也就释怀了,不再为子孙的事操心。
时光飞逝,转眼李家老两口已到了花甲之年。李阿四和范氏也都已经白发苍苍。一生中,他们勤勤恳恳做人,尽了人道,积累了人缘。
村里老少都夸他们是模范夫妻,是大家的良师益友。李家夫妇也安享晚年,感到心情从未如此踏实。
在他们八十多岁那年,先后安然辞世。村民为他们送行时,无不感叹他们终成正果,善有善报。
李阿四和范氏夫妻两人这一世虽未得子,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赎清了孽债,最后还是善终正寝,真正获得了生命的幸福。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善恶到头终有报,但唯有自新,才可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