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绝不是空穴来风。
我是北方人,奈何机缘巧合嫁到了南方。
南北方除了饮食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个我不能理解的是,在红白喜事上的差异。
他们这边死了人,会花不少钱,请乐队唱上三天三夜,(不是唱哀乐哈,而是唱很喜庆的那种,各种潮流节目。)
我都在心底里纳闷,难道老人去世,在他们这里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而我们那边恰恰相反,只有新人结婚才会请这样的乐队。
这不,今年过春节,碰巧赶上了对门邻居王奶奶过世。
01
王奶奶是大年三十走的,再等几天,刚好是她70岁生日。
村里邻居都在背后唏嘘,“哎,这老天爷呀,好歹让人家过了这个年再走呀!”
有人接话道:“谁说不是呢,也等人家过完生日再带走。”
听到噩耗的时候,我也很吃惊,没想到王奶奶这么快就走了。
很快,王奶奶家门口聚集满了人,村里人都跑过去帮忙,安排后面的丧葬事宜。
她是当天夜里走的,第二天,她的两个女儿女婿都从婆家急冲冲地赶了回来。
两个女儿对着灵堂,哭哭啼啼了一会,便起身开始帮着张罗后事。
经过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商量后,决定花重金请当地一个知名的丧葬乐队来连唱三天。
他们当地的习俗,一个老人有福没有福?就看他去世后的排面够不够大。
对于这点,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不是很理解。
02
因为王奶奶是大年三十走的,老家的规矩,不过初二,不能办丧事。
于是,王奶奶的丧事,她小儿子请了算命的,挑了初四的日子开始办,初六下葬。
老人的尸体是停放在堂屋的,也就是过年这几天一直放在那里。
王奶奶家的小儿子也有40多岁了,孙子20多岁,过年这几天,除了忙碌葬礼的琐事,接待亲戚,偶尔抽出空来,还会喊村里人打麻将。
面对大家的关心,他倒表现的很淡然,苦笑着说,“去年疫情严重,好多有基础病的老人都没撑住,我还一直担心她,没想到……”
“现在她老人家走了还好,如果赶到年后,我和我老婆又刚好出去打工了,到时又要赶回来办丧事,来回跑也麻烦。”
王奶奶媳妇给我们端茶过来,也接话道,“我妈这还好,尿毒症病了10来年了,她自己也遭罪。走了,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我们年轻人压力也大,总不能一直在家守着她。”
老人的两个女儿,也随口附和,“走的好,不遭罪了。这些年多亏有我爹,他身体还好,不然谁来天天带我娘去做透析,基本一个星期就要去做一次。”
邻居们也异口同声地说,“谁说不是呢,你娘都病的不能自理了,活着不仅拖累你爹,还拖累了你们年轻人。”
我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着长辈们的对话,心里掠过一丝悲凉!
03
很快,到了大年初三,王奶奶家门口搭起了唱戏的棚子,乐队从晚上开始演出,一直到后半夜。
大家围坐在戏台前,看着潮流搞笑的节目,有歌曲,有小品,好不热闹。
他们好像在欢送老人的离去!
大家有说有笑,嗑着瓜子,看着戏,时不时王奶奶的儿子女儿,还会出来和这些人嬉笑两句。
大年初五,大家吃完正席,开始准备起了初六的入葬事宜。
初六那天,天一亮,王奶奶家就放起了鞭炮,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哭泣声,丧葬队伍开始有序地向山上前行。
10来个人抬棺材,棺材前面是王奶奶的长孙报着她的遗照,他一边走,一边小声的哭,奶奶生前可是最疼他的。
棺材后面,是王奶奶儿媳,女儿女婿,还有家里的所有亲戚。
两个女儿哭的稀里哗啦,需要旁边的亲人搀扶着,才能顺利往前走。
送葬队伍的最后,是敲锣打鼓的乐队,他们这边的说法是,让老人风风光光地走。
我带着孩子,不敢跟着上山。
大概过了40来分钟,丧葬队伍开始陆续下山,人们陆续走了下来。
到此,整个葬礼算是圆满结束。
前两天,王奶奶家门前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下,彻底恢复了平静。
大家好像看了一出戏,戏落幕了,观众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