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香
——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贾大山
我们刚到梦庄的时候,每个周末的下午,可以不去下地劳动,大家坐在一起念念报纸,队里也给记工。那是我们学习的日子,也是我们休息的日子。
一天下午,我正念报纸,天上掉下一只篮子。抬头一看,南院的房檐上,站着一个皮肤稍黑,但挺耐看的姑娘,她朝我们一笑,就从房上下去了。——那是我们队上卖豆腐的老杜的最小的女儿,名叫小香。
小香来了,来拿她的篮子。小香平时不爱打扮,那天她穿了一件干净的浅花褂子,显得很鲜亮,身上还有股淡淡的香胰子味儿。我放下报纸说:
“小香,上房干什么呀?”
“晾一点萝卜片儿。”
“篮子怎么掉了?”
“刮的,风刮的。”
她看看天,自己先笑了,那天没有风。
我们让她坐下玩一会儿,她不坐,一副拿了篮子立刻就走的样子。可是她又不走,一双明亮而又欢喜的眼睛,一个一个地看着我们,像是寻找一件稀罕东西:
“他哩?”
“谁呀?”
“武松,你们的武松。”
我明白了,她是来看叶小君的。我们到达梦庄的那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个联欢晚会,我们演出了三个节目:一个大合唱,一个小合唱,最后叶小君说了一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他说得并不太好,又没鸳鸯板伴奏,却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乐得人们大呼小叫。说完一段,不行,又说了一段。于是小君成了一颗明星,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想瞻仰他的风采,生产队长派活时,也喊他“武松”。
我告诉她,小君回城去了,明天就回来。她说:
“听说他还会拉胡琴?”
“会,他还会吹横笛儿。”
“他真行呀,能编那么多的词句,编得又快又顺嘴儿,一眨眼一句,一眨眼一句……”
我们都笑了。我告诉她,那些词句,不是小君现编的,而是有人写好了的,小君是背过了;我又告诉她,那写词的叫作者,小君是表演者。她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像是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懂得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那年收了秋,以我们下乡知青为主体,村里成立了俱乐部。我们白天劳动,黑夜排戏。白天劳动是拉土,把地里的黄土,一车一车地拉到村里去,堆积在一个地方,明年垫圈积肥用。拉土并不累,一人驾辕子,十几人乃至二十几人拉索子,悠悠晃晃,好似散步。但我觉得冬天的拉土,苦于夏日的锄地——夏日锄地,地头再长也有尽头。拉土就不同了,只要岁月没有穷尽,地里的黄土没有穷尽,我们就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一天又一天,一趟又一趟的。只有到了黑夜,我们才能换了干净的衣服,集合到俱乐部里,新鲜一下自己,娱悦一下自己。若干年后读《圣经》,“创世纪”中写道:天、地、人,青草树木、飞鸟昆虫,以及白天和黑夜,都是神创造的。我觉得那位神的最大功绩,是他创造白天的时候,没有忘了创造黑夜。假如没有黑夜,我们在梦庄那些年,该是怎么度过啊!
我们的节目并不精彩,但很招人喜爱。演出的时候,舞台前面的广场上,广场后面的土坡上,以及周围的房上、树上,全是人!小香总是在舞台西侧靠前一点的地方,放一条板凳,站上去观看(板凳上还有两个姑娘,一左一右,她在中间)。她看演出的时候,微微仰着下巴,张着嘴,眉眼都在用着力气。我在台上拉着二胡,望着她那专注的表情,天真地想:我们的祖先,莫非料到日后有个小香,才发明了管弦锣鼓,歌舞百戏?
那年腊月,村里不少青年人,要求参加俱乐部,小香也报了名。小君是俱乐部的导演,一定要考考他们,以防滥竽充数。小君嘴冷,小香刚刚唱了一句歌,他便笑了,他说她嗓门不小,五音不全,唱歌不行,卖豆腐可以。
我看见,小香出了俱乐部的门,躲在一个角落里,呜呜哭起来了。——那么冷天!
小香不看我们排戏了。
也不看我们演出了。
她在街上看见我们,装作没看见。
小香没有文艺的天才,但她一直爱好文艺。那年农历三月三,吴兴村接了一台戏,她是黑夜也看,白天也看的。
剧团走了,她失踪了。
村人传言,小香跟着戏子跑了。
她的父亲并不着急,因为剧团到了北孙村——小香有个姑姑,是那村里的。
过了六七天,她才回来了。我们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说:
“我呀,看戏去了啊。
“这么些天,你在哪里吃饭?”
“我小香,能没地方吃饭?”
“你在哪里睡觉?”
“我小香,能没地方睡觉?”
她没提她的姑姑,她说她和剧团里的一个坤角(旧时称戏剧女演员。也叫坤伶),拜了干姊妹,最后把脸儿一仰,说:
“我呀,文艺界里有亲戚!”
贾大山(1942年7月~1997年2月20日),河北正定人。1964年中学毕业后,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西慈亭村插队务农。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后调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贾大山创作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底层人物的个性描绘反映农村社会现实。
他创作于1970年代的《取经》等作品,主要以政治视角写基层干部;1980年代的“梦庄纪事”系列则不再直接写政治,而是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人性及人情;1990年代之后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
“在这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的温馨。”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贾大山作品的评价。
1978年,小说《取经》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与他一同获奖的还包括作家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人。
此后,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获奖。
代表作品《取经》《花市》曾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赵三勤》则被收入日本银河书房出版的《中国农村百景》。
在1980年代的文学界,他与贾平凹一起被称为短篇小说“二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