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杜小香——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2022年12月28日23:00:18 故事 1787

贾大山:杜小香——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 天天要闻


杜小香

——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贾大山

贾大山:杜小香——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 天天要闻



我们刚到梦庄的时候,每个周末的下午,可以不去下地劳动,大家坐在一起念念报纸,队里也给记工。那是我们学习的日子,也是我们休息的日子。


一天下午,我正念报纸,天上掉下一只篮子。抬头一看,南院的房檐上,站着一个皮肤稍黑,但挺耐看的姑娘,她朝我们一笑,就从房上下去了。——那是我们队上卖豆腐的老杜的最小的女儿,名叫小香。


小香来了,来拿她的篮子。小香平时不爱打扮,那天她穿了一件干净的浅花褂子,显得很鲜亮,身上还有股淡淡的香胰子味儿。我放下报纸说:


“小香,上房干什么呀?”


“晾一点萝卜片儿。”


“篮子怎么掉了?”


“刮的,风刮的。”


她看看天,自己先笑了,那天没有风。


我们让她坐下玩一会儿,她不坐,一副拿了篮子立刻就走的样子。可是她又不走,一双明亮而又欢喜的眼睛,一个一个地看着我们,像是寻找一件稀罕东西:


“他哩?”


“谁呀?”


武松,你们的武松。”


我明白了,她是来看叶小君的。我们到达梦庄的那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个联欢晚会,我们演出了三个节目:一个大合唱,一个小合唱,最后叶小君说了一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他说得并不太好,又没鸳鸯板伴奏,却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乐得人们大呼小叫。说完一段,不行,又说了一段。于是小君成了一颗明星,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想瞻仰他的风采,生产队长派活时,也喊他“武松”。


我告诉她,小君回城去了,明天就回来。她说:


“听说他还会拉胡琴?”


“会,他还会吹横笛儿。”


“他真行呀,能编那么多的词句,编得又快又顺嘴儿,一眨眼一句,一眨眼一句……”


我们都笑了。我告诉她,那些词句,不是小君现编的,而是有人写好了的,小君是背过了;我又告诉她,那写词的叫作者,小君是表演者。她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像是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懂得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那年收了秋,以我们下乡知青为主体,村里成立了俱乐部。我们白天劳动,黑夜排戏。白天劳动是拉土,把地里的黄土,一车一车地拉到村里去,堆积在一个地方,明年垫圈积肥用。拉土并不累,一人驾辕子,十几人乃至二十几人拉索子,悠悠晃晃,好似散步。但我觉得冬天的拉土,苦于夏日的锄地——夏日锄地,地头再长也有尽头。拉土就不同了,只要岁月没有穷尽,地里的黄土没有穷尽,我们就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一天又一天,一趟又一趟的。只有到了黑夜,我们才能换了干净的衣服,集合到俱乐部里,新鲜一下自己,娱悦一下自己。若干年后读《圣经》,“创世纪”中写道:天、地、人,青草树木、飞鸟昆虫,以及白天和黑夜,都是神创造的。我觉得那位神的最大功绩,是他创造白天的时候,没有忘了创造黑夜。假如没有黑夜,我们在梦庄那些年,该是怎么度过啊!


我们的节目并不精彩,但很招人喜爱。演出的时候,舞台前面的广场上,广场后面的土坡上,以及周围的房上、树上,全是人!小香总是在舞台西侧靠前一点的地方,放一条板凳,站上去观看(板凳上还有两个姑娘,一左一右,她在中间)。她看演出的时候,微微仰着下巴,张着嘴,眉眼都在用着力气。我在台上拉着二胡,望着她那专注的表情,天真地想:我们的祖先,莫非料到日后有个小香,才发明了管弦锣鼓,歌舞百戏?


那年腊月,村里不少青年人,要求参加俱乐部,小香也报了名。小君是俱乐部的导演,一定要考考他们,以防滥竽充数。小君嘴冷,小香刚刚唱了一句歌,他便笑了,他说她嗓门不小,五音不全,唱歌不行,卖豆腐可以。


我看见,小香出了俱乐部的门,躲在一个角落里,呜呜哭起来了。——那么冷天!


小香不看我们排戏了。


也不看我们演出了。


她在街上看见我们,装作没看见。


小香没有文艺的天才,但她一直爱好文艺。那年农历三月三,吴兴村接了一台戏,她是黑夜也看,白天也看的。


剧团走了,她失踪了。


村人传言,小香跟着戏子跑了。


她的父亲并不着急,因为剧团到了北孙村——小香有个姑姑,是那村里的。


过了六七天,她才回来了。我们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说:


“我呀,看戏去了啊。


“这么些天,你在哪里吃饭?”


“我小香,能没地方吃饭?”


“你在哪里睡觉?”


“我小香,能没地方睡觉?”


她没提她的姑姑,她说她和剧团里的一个坤角(旧时称戏剧女演员。也叫坤伶),拜了干姊妹,最后把脸儿一仰,说:


“我呀,文艺界里有亲戚!”



贾大山:杜小香——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 天天要闻

贾大山(1942年7月~1997年2月20日),河北正定人。1964年中学毕业后,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西慈亭村插队务农。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后调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贾大山创作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底层人物的个性描绘反映农村社会现实。

他创作于1970年代的《取经》等作品,主要以政治视角写基层干部;1980年代的“梦庄纪事”系列则不再直接写政治,而是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人性及人情;1990年代之后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

“在这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的温馨。”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贾大山作品的评价。

1978年,小说《取经》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与他一同获奖的还包括作家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人。

此后,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获奖。

代表作品《取经》《花市》曾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赵三勤》则被收入日本银河书房出版的《中国农村百景》。

在1980年代的文学界,他与贾平凹一起被称为短篇小说“二贾”。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