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东梅分享给我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当然,在她们身上,是一场事故。
昨天是晓梅婆婆87岁生日,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本来都是高高兴兴的。
可不知怎的,说着说着就说起老人的养老问题了。
晓梅老公姓柏,叫柏青川,姐弟五个他最小,是父母的老来子,母亲42岁才生下他。
大姐叫青鸾,今年65岁,她说母亲年纪大了,耳朵也聋了,腿脚越来越不利索,问能不能趁着大家伙都在,商量一下老人以后的生活怎么照顾。
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是轮流照应?
二姐青凤说:“我觉得还是让咱娘自己选,她是咱们五家轮流住,还是愿意在一家不挪窝。
她要是不愿意轮流住的话,她在谁家就让谁家照顾,其余的就按咱们镇工厂的工资凑钱补贴。”
“这法子好,也公道,问问娘的意思,就把这事定下来吧。”众人附和。
“娘,我们想着您年龄大了,以后自己住我们也不放心,您自己想想,是几个儿女家轮着住还是住一家里去啊?”青鸾凑母亲耳朵根前喊。
“我不轮,村东你大爷爷说过,老人轮着养,寿命都不长,东家赶西家撵,就像是要饭的一样……”
“那就住一家,您看我们姐弟几个谁好谁顺眼,就住谁家去!”
“你们几个啊,都好。手心手背都是肉,看谁谁顺眼。”
“那也得有个拔尖的啊,和你对脾气的,可你心眼的,选一个!”
“闺女家我不去,我有儿子,去闺女家养老人家笑话。
儿子家都好,去谁家我也不反对……”
春凤听了老母亲的话,笑了:“咱娘是越老越精了,三个儿子一个也不舍得得罪……”
大哥青山说:“娘,要不,你去我家住?”
“不去!你家和孙子媳妇一个院,人老耳聋眼花不利整,鼻涕咧涎的讨人闲,小年轻的都不喜欢……”
二哥青河笑得差点岔了气:“娘,您老是真精,那去我家吧。”
二哥是镇上的干部,住楼房坐电梯:“不去,你媳妇是老师,动不动就把我当学生训……”
二嫂笑着摇了摇头。她家的闺女柏晓涵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我小时候我妈训我和奶奶,那话都一套一套的。
估计是奶奶都有心理阴影了……”
大姐说:“娘啊,这说来说去,你还是想住在老三家啊。
你说你这一圈绕得。可老三在外边打工,东梅也在镇工厂上班,你去他家,谁照顾你啊?”
“你们不是说,合伙给钱么?我记得东梅一个月能挣4千,你们4家给呗。”
一个月4千,一家就得一千,一年一万二,在农村,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还没等别人说什么呢,大儿媳首先不干了:“老太太,你这心都偏西山上去了。
别人给不给我不管,反正我家是不给的!打我嫁到你们家,你这一碗水就没端平,我给你点吃的喝的就不错了。
如今你竟然得寸进尺还想要我拿钱贴补你老儿子,我告诉你,要我家拿钱也可以,你先给我十万!
否则,门都没有!”
“老大媳妇,我这一碗水怎么就没端平了,你说说,你要是说得有理,这钱我砸了我这身老骨头,我给你!”
“我和青山结婚时,三间草房,石头墙,黄泥嵌得缝要多丑看多丑看。
老二结婚时,三间瓦房带出厦,又宽敞又亮堂。
老三结婚了,五间平房带挑檐,比我家好了几十倍。
这房子上,你一碗水端平了么?”
我家两个孩子,计划生育紧,两个儿子只差了十一个月,生老二的时候,老大哭死你都没给看一天,你忙完家里忙地里,手都不伸一下。
老二家闺女你从出生带到了上小学,这公平了么?
就这两件事,我要你十万不多吧?”
老太太听了大儿媳这些话,差点气乐了:
“老大媳妇,我是老了,但我不糊涂,我也给你算一笔帐。
老大,你说,你结婚的时候。咱们村有瓦房么?没有吧。
虽然说是草房,东西配房都给你们盖上了,在咱们村,也是头一份吧?
老二小你三岁,结婚又晚,那个时候村里流行瓦房了,我和你爹给盖瓦房,没错吧?
更何况,盖房子时老二工作好几年了,砖钱瓦钱都是他自己付的。你也有数吧?
至于老三,老大呀,他比你小了十八岁,比你家老大才大6岁,你怎么好意思跟他攀比?
他17岁出去打工,28岁才结婚,那房子,我们才添了几个钱?
数来算去,就是你的房子,你一分钱没出,全是我和你爹操持着盖起来的。
再说看孩子,老大媳妇,这两孙子我是看的少,可青凤看得多啊。
大孙子满月二孙子上了你的身,6个月你就不搂他了,全是青凤照顾的。
白天看着晚上搂着,可曾用你操过半点心?
她是我闺女啊,你想想她替得是谁?
要说看孩子,我最对不住的是东梅,两个孩子,我一天也没给看……”
老太太说着,眼泪差点流出来。
老大媳妇还要说什么,被东梅拉住了,转头对着东梅发了飙:“你拉我干什么,老太太明显偏心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
“你不就是眼红我家房子比你家好么?大嫂,你看清楚了,我家老大十七,你家孙子十四。
我比你家儿子早结婚4年,对不对?”
“对啊,怎么了?”
“没怎么,你别嫌我说话难听,你要是晚结婚二十年,五间平房带挑檐,婆婆不给你盖我给你盖!
你要是晚结婚40年,二层三层小别墅,你说出来什么样式我找人给你盖成什么样式!
可前提是,你把你的儿子孙子重新生一次。
晚结婚二十年,你儿子比你孙子大不了多少。
晚结婚四十年,你儿子还在喝奶呢!”
大嫂的脸腾一下红了……
东梅说,让老人住在她家,她一分钱也不要:“现在独生子女那么多,我就不信,到时候他们家老人会没人管。
你们要是都不管,我就当我老公是独生子女了……”
结语:
子女多的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攀”,一个是“靠。”
攀是攀比心,比的不是谁孝顺,而是谁不孝。老大家给碗稀粥,老二家就给碗薄饭,为什么稀粥能喝,薄饭就不能喝呢?
靠是互相推卸,反正你又不是我自己,我不管总归还有管的,钱能少出就少出,力能少下就少下。
可子女多也有好处,总会有心疼父母的,不孝也只是个例。
像东梅的大伯哥,就是那个个例。
最终他们商定,婆婆住在了东梅家,一亩二分养老地给了东梅,4个哥姐每家每月补助500块钱。
生病住院,费用平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