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美国住下水道,捡菜叶,也不回中国,“清华才女”如今怎样?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丨A.xk

“难道祖国和父母辛苦培育都抵不上美国的一张“绿卡”?”

14岁拼出750满分高考“战绩”。

创造了“最小龄”、“最高分”两项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她便是何碧玉,一个曾经站在学术之巅的“清华才女”。

却偏偏数典忘祖,抛弃家人远走他乡。

甚至甘愿忍辱“崇洋媚外”的骂名,宁在美国住下水道,捡菜叶子,也不回国。

如今多年转瞬即逝,她过得怎样?

01

何碧玉的成长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赢在起跑线”。

可是,能够说出不再回中国的“豪言壮语”。

岂能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1985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父母都是石油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自幼,她就被寄予厚望,接受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辅导。

9岁那年,何碧玉进入新乡一中超常教育实验班,开始了她加速成长的学习生涯。

在超常班里,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不仅完成了初中和高中课程。

还展现出卓越的学术潜力和研究能力。

那段时间,何碧玉每天早起贪黑,全身心投入学习。

点灯熬油,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直到2000年,刚满15岁的何碧玉,提前参加了河南省高考。

虽然满脸的稚气未脱,何碧玉还是取得了令所有人咂舌的750分。

也就是说,她的所有考卷,一分都没有扣。

不仅登上了高考理科状元的宝座。

同时,她还创造了两个高考记录,年龄最小和分数最高,至今无人打破。

一夜爆红的何碧玉,被贴上了学霸、神童、天才等标签。

这样优秀的天才苗子,自然受到了多家知名学府的青睐。

何碧玉最终选择了进入清华园深造。

清华是众多新中国科学家诞生的摇篮,也是何碧玉最渴望的学术圣地。

新学期开始后,她离开父母,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涯。

在这里,何碧玉立志走得更远,目标是前往美国。

2004年,她从清华生物系毕业后,选择前往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深造。

华盛顿大学是世界知名学府,拥有26位诺贝尔奖得主。

何碧玉所学的生物学,更是该校的强项。

以至于步入校门的她,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不断努力。

离别家人,告别院校后,何碧玉许下诺言,学成归来要为国家贡献力量。

然而,一切都在她真正抵达美国之后,变了味。

02

在美国,何碧玉见到了许多在国内不曾见过的东西。

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24岁的年纪,许多人可能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而何碧玉已经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时,何碧玉的父母想让她回国发展。

毕竟因为上学,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到了美国之后,更是几年都没有见面。

谁知何碧玉在听到父母的请求后,直接一口回绝。

并很快就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选择。

她接受美国的邀请,留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后来又被纽约大学聘为副教授,年薪高达百万美元,并获得美国绿卡

在美国,何碧玉能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申请研究经费,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何碧玉的人生,似乎已经达到了巅峰。

随着时间推移,父母也好,学校老师也罢。

他们渐渐都发现了,何碧玉根本没有打算回国的念头。

她看中了美国这边提供的诱人条件,说白了还是物质条件非常优厚。

开除的薪资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天文数字,况且还都是美元。

这已经是美国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惯用伎俩。

如果留学生意志不坚定的话,很容易就被美国打出的“糖衣炮弹”所迷惑。

但是,美国也是“看人下菜单”,给出的物质条件,也是根据个人的价值大小决定。

可见何碧玉价值极高,除了高薪资高档住宅,还有供她日常出行的车辆。

一系列待遇深深触动着她原本的初心。

为此,何碧玉甚至大放厥词:

“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捡菜叶生活,也绝不回中国!”

这句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舆论场炸开了锅。

03

不曾想,一个受尽国家优待的学子,竟“口出狂言”。

一时间,何碧玉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女”、“神童”。

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眼狼”。

人们纷纷指责她忘恩负义,数典忘祖。

认为她背叛了祖国,辜负了国家的培养。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谩骂,何碧玉的选择简直令人咬牙切齿。

从那之后,何碧玉没有解释,也没有辩解。

只是默默地在美国继续着自己的科研工作。

时隔多年,她虽被聘为纽约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但其由内而外的“功利心、势利眼”,仍令人作呕。

就算至今没有更换自己的国籍,也已然在美国安居乐业了。

进入纽约大学后的何碧玉,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探索科学前沿。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科研论文上百篇。

她的研究对于大脑神经活动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何碧玉在学术界的能力出众。

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逐渐站稳了脚跟。

然而,她在美国的成就并未得到国内同样的肯定。

至于为何留在美国,可能一方面是薪资待遇。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国内科研环境不够成熟。

对许多在国内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来说。

资金短缺,科研流程复杂、自由度不高等问题,让他们在选择回国发展时颇感压力。

这样的经历,被认为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

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顶端人才,最终留在国外。

所以与其批评指责,不如多一些理解和引导。

更应该反思,为何这些学者会产生弃祖留美的想法?

参考资料:中国国情——清华女高材生何碧玉曾放言:我就是在美国住下水道,也不回中国!而哈佛耶鲁双料学霸李柘远,却宁愿放弃千万年薪,毅然回国效力

百度百科——何碧玉

中华网——"河南神童"何碧玉,14岁以750分上清华,赴美后拒绝回国,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