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普是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构建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信息爆炸与媒介变革的双重冲击下,这一领域正面临内容生产、传播效能与资源整合的多重挑战。结合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张英博士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将深度剖析当前应急科普创作的痛点与难点,并探索破局路径。
一、内容生产与公众需求的错位: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内容针对性不足张英博士在《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中指出,当前科普内容常呈现“泛泛而谈”的特点,未能精准匹配不同地域、人群、场景的需求。例如,针对老年人的防汛安全知识,若仅用短视频形式传播,可能因操作门槛高而失效;而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若缺乏案例化分析,也难以引发共鸣。这种供需错配源于缺乏系统化的需求调研与数据支撑。
形式创新滞后传统应急科普依赖文字、图片等单向输出模式,互动性与沉浸感不足。调研中发现,73.5%的公众呼吁多样化形式(如vr、ar、游戏化互动)。然而,受限于技术门槛与资源投入,多数科普作品仍停留在“图文+视频”的初级阶段,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知识更新与权威性矛盾灾害应对知识需与时俱进,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审核机制尚不完善。张英博士强调,算法偏见可能导致错误信息传播,例如ai推送的应急知识若基于不完整数据,可能误导公众。如何在快速响应与严谨审核间平衡,是内容生产的核心难点。
二、传播渠道与效果评估的短板
1.渠道覆盖的“数字鸿沟”尽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流渠道,但老年群体仍依赖传统媒介(如广播、社区活动)。张英博士在《减灾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提到,科普传播需兼顾“线上线下融合”,避免因技术鸿沟导致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2.效果评估机制缺失当前应急科普多以“传播量”为评价指标,但实际转化效果(如公众应急技能掌握率)难以量化。调研显示,40.5%的公众认为科普内容“形式大于实质”,缺乏反馈机制导致改进方向模糊。
3.应急科普的“运动式”困境灾害事件后的集中宣传易流于形式,难以形成长效影响。张博士提出,应急科普需贯穿“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全周期,而非仅作为突发事件后的“临时补丁”。
三、标准化与资源整合的深层痛点
标准体系碎片化我国应急科普标准分散于消防、地震等领域,缺乏统一框架。张英博士在《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中呼吁,需构建涵盖“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以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跨领域协同不足应急科普涉及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等多部门,但实践中常因权责不清导致协同低效。
四、破局之道:张英博士的实践启示
动态需求响应机制张博士提出“闭环科普生态”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偏好,结合热点事件动态调整内容,并建立用户反馈通道。例如,结合“元宵节火灾案例”定制季节性科普,提升内容时效性。
科技赋能分众传播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如针对洪涝高发区推送逃生技能),并通过游戏化场景增强沉浸感。张博士强调,游戏作为“超级接口”,能整合数字技术与用户场景,突破传统传播边界。
标准化与长效化并行推动应急科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分年龄段、分行业的标准化课程;同时借鉴日本防灾教育经验,构建“社区-学校-企业”联动的常态化培训机制。
结语:从“知识传递”到“文化培育”
应急科普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播技能,更是培育“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安全文化。正如张英博士所言:“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需扎根于公众的日常认知与行为习惯。”唯有通过内容革新、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的多维突破,才能筑牢这道生命的“第一防线”。
参考文献:
张英. 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 [r]. 中国: 先晓书院, 2023.
张英. 减灾教育研究与实践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8.
科技部等.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 [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