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将主导下一阶段的绿色创新》

声明:本文在2024年11月20日《经济学人》杂志文章“China hopes to dominate the next phase of green innovation”基础上进行编译,略有改动。如有违法侵权,将第一时间删除。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革命性进展。在政府慷慨补贴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找到了高效且成本更为低廉的方式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如今,中国主导着这三种产品的全球生产。廉价的中国技术正在全球迅速推广,有助于在电力生产、公路运输等方面实现脱碳。

然而,绿色创新的下一阶段则更加棘手。水泥厂、化工厂和钢厂都是碳排放大户,它们需要巨大的热量才能运转,而燃烧化石燃料仍然是提供热量的最实用方式。与此同时,大型船舶和飞机很难用电池供电。减少这些所谓“难以减排”行业的排放可能需要新技术。因此,到2025年,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尝试开发这方面的新技术。

一种方法是在工厂排放的碳进入大气之前将其捕获并储存起来。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问题是如何以足够低的成本实现这一目标,以促进广泛采用。中国科学家在“碳捕获和储存”(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方法方面申请的专利数量是美国同行的三倍。2024年,科技巨头腾讯投资1亿元人民币(1400万美元)用于十几种前景看好的CCS技术。国有企业中国能源投资公司(China Energy Investment)正在一家化工厂建设一个示范性的CCS项目,以期实现到2025年底达到每年捕获100万吨碳的目标。

氢能是另一个重点领域。它可用于加热钢厂或为卡车提供动力,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难点在于以清洁的方式生产氢气(制造所谓的“绿氢”),而不是使用化石燃料(“棕氢”)。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一种称为电解器的机器提供动力,电解器的作用是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但目前以这种方式生产的氢气对于大多数商业用途来说其成本仍然过于昂贵。

中国在降低成本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已经生产了全球约40%的电解器,而且生产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由于多年来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上的投入,中国还拥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内蒙古是中国北部的一个广阔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和阳光,计划在2025年生产48万吨绿氢——与中国生产的棕氢相比,这个数字并不算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国家也希望成为绿色氢能超级大国。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能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官员们正在修建管道,将氢气输送到工业中心。深圳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科技中心,已经拥有一批氢动力公交车。到2025年底,深圳希望成为中国的“氢能之都”,为这一新兴行业制定国际标准

这些项目的成功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中国计划到2060年消除净排放,实现碳中和。但中国钢铁行业的钢铁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中国化工和造船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然而,这些新的绿色技术不仅对国内市场具有吸引力,还将创造宝贵的新出口市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进步将引起其贸易伙伴的更多怨言。西方公司已经在努力与中国现有的绿色技术竞争。一些人担心全球能源转型过于依赖中国。这种依赖可能很快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本文结束)


更多内容,欢迎阅读:

特稿:《展望2025——哪些是中国的未来之城?》

特稿:《展望2025——中国能否将老龄转化为经济资产?》